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2024年上半年,江苏经济版图悄然生变:苏北的宿迁以7.3%的GDP增速,一举拿下长三角41市经济增速冠军;江苏GDP增速前三的城市,全部来自曾经被视为“贫穷落后”的苏北地区。这一变化,折射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
从“南北差距”到“区域互补”
江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曾是困扰当地发展的重大难题。苏南地区凭借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较早踏上工业化轨道,而苏北地区则因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2002年苏南GDP是苏北的2.6倍,人均GDP更是高达3.8倍之差。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条件看,苏北地势低平,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从交通条件看,大运河的衰落和长江天堑的阻隔,使得苏北难以有效承接上海的辐射带动。从产业基础看,苏北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内生发展动力。
创新机制打破发展瓶颈
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江苏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其中,南北结对帮扶机制成为关键一招。
自1984年起,江苏启动了对苏北的帮扶工程,明确提出“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1995年,江苏首创“五方挂钩”工作机制,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发达县(市、区)分别与苏北12个贫困县(区)建立帮扶关系。2001年,帮扶机制进一步升级,苏南5市与苏北5市结成对子,29年间累计有34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
共建园区成为南北合作的重要载体。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由苏州和宿迁两市合作共建,不仅带来了产业和资金,更带来了科技和人才。目前,园区内连排连片的厂房恢宏壮观,满载货物的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同样,在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已投产运营,年可回收利用300亿只废旧塑料瓶,生产再生纤维50万吨,相当于减排120万吨二氧化碳。
数字化赋能交通运输现代化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江苏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驱动交通运输现代化。苏州市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将以“14815”总体思路为指导,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融合应用高地。
具体而言,苏州将整合利用全市交通运输算力资源,构建建设、养护、监管、运行四大数据集,重点打造八大示范应用场景,包括人工智能+公路、水运、指挥、执法、物流、轨交、公交、智驾等领域。同时,苏州还将培育15个交通行业大模型及应用项目,构建多领域多层级的大模型开源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动江苏交通运输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通过数字化赋能,江苏正努力实现区域之间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
经过持续努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上半年,苏北五市GDP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宿迁、淮安、盐城分别以7.3%、6.8%、6.5%的增速位居全省前三。这种变化表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
江苏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和持续努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江苏的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