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治”骨,冰敷的正确姿势
冰冷“治”骨,冰敷的正确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运动、工作还是从事其他职业,扭伤、脱臼、骨折等意外都难以避免。当人体受到创伤后,正确的冰敷处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肿胀。但是,不正确的冰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冰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运动、工作还是从事其他职业,扭伤、脱臼、骨折等意外都是难以避免的。当人体受到创伤后,由于机体受损,免疫系统开始工作,受伤的组织在修复过程中,有大量的白细胞和组织细胞参与,从而引起肢体的肿胀。
针对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患者,应当遵循“大米(RICE)原则”,这可不是我们平常吃的大米饭!RICE指的是:休息(rest)、冷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冰敷作为“大米原则”的核心措施,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运动扭伤还是专业锻炼后,人们都会使用冰块或冰袋放在身体表面,来缓解疼痛和减轻症状。但是好多人对此存在误区:冰敷嘛,不就是拿个冰块放在皮肤上就完事儿了吗?
今天就是要给您提个醒,冰敷作为“冷疗”的一种,是有非常多的细节讲究和注意事项的,甚至还有风险。不正确的冰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之前的病情,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使得“良药”变“毒剂”。下面,一起来了解冰敷有哪些讲究,让我们做到有效冰敷!
冰敷有什么作用?
- 止痛:减缓神经传导速度,使疼痛的耐受力提高而局部止痛。
- 消肿: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了局部渗出物,使肿胀症状减轻。
- 消炎:局部降温可抑制局部机体自身代谢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 止血:冰冷刺激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收缩,抑制血液循环,减少伤后出血,加大患肢渗血需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
如何正确冰敷?
- 冰敷材料选择:
- 冰水混合物(将冰块和水以1:1比例混合放入专用冰袋里,容量达2/3满排尽空气后敷于患处)。
- 冰袋(放入冰箱可重复使用)。
冰敷位置:红肿热痛部位的皮肤表面或术区敷料上方。冰敷过程中可以缓慢移动冰袋,以确保全方位冰敷。
冰敷持续时间和频率:通常20-30分钟,每日3-4次,最长时间不超过72h。每次时间不要长也不要短,因为这个时间刚好将温度传导到组织位置,过长时间的冰敷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扩张,起到反作用。
冰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防冻伤及神经损伤:
- 每次冰敷时间限制在30分钟以内,两次间隔时间>2h。
- 用薄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
- 冰敷后行皮肤检查及感觉活动评估。
注意贴服性:要让冰袋充分与炎症组织很好的贴合,这样冰敷的效果才能直达患处。可将冰袋用辅带包裹缠绕。如用冰水混合物法,可将冰袋扎紧摊开后呈平坦状。
防止污染伤口:使用时应注意防止凝结水滴渗入伤口敷料。
相对禁忌
下列情况应谨慎冰敷或遵医嘱执行:
- 有各类外周血管病。比如最常见的糖尿病;
- 对低温高敏感。以及严重的低温诱发性荨麻疹;
- 有雷诺综合征(血管痉挛);
- 有感觉障碍或异常;
- 冷球蛋白血症;
- 皮瓣手术后,以及皮瓣手术后切口尚未愈合时,局部禁止冰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