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最爱的齐云山,乾隆都点赞!
徐霞客最爱的齐云山,乾隆都点赞!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评价。然而,就在距离黄山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让徐霞客为之倾倒的名山——齐云山。这座被誉为“天下无双胜景”的道教圣地,不仅吸引了古代旅行家徐霞客多次探访,更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
徐霞客眼中的齐云山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徐霞客第一次登上齐云山。当时的齐云山,朔风怒号、大雪纷飞,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徐霞客的脚步。他在《游白岳山日记》中写道:“一石插天,与云并齐”,生动描绘了齐云山最高峰廊崖直插云霄的壮丽景象。徐霞客在山上停留了整整七天,对这里的冰、雪、雾、霰等多种气象景观赞不绝口。
两年后的金秋,徐霞客再次登临齐云山。这次,他不仅详细记录了游程中的见闻,还对齐云山的道教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他在日记中提到,齐云山的道场因施主要求的不同,内容形式也不同,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为我们了解明代齐云山的道教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
乾隆皇帝的赞誉
齐云山的美誉不仅限于徐霞客的游记。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为这座名山题词,称其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这一评价,进一步奠定了齐云山在江南山水中的崇高地位。
三十六峰七十二岩的自然奇观
齐云山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九座山峰组成,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这里共有三十六座奇峰,七十二处怪岩,每一处都凝聚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中,最高峰廊崖海拔585米,虽然不及黄山的雄伟,但其“一石插天”的独特地貌,却别有一番韵味。
齐云山的地质结构以中生代晚白垩纪的陆相红色岩系为主,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和流水切割,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
除了奇特的山峰和岩石,齐云山还拥有十八个幽洞和二十七条飞泉。其中,真仙洞府由多个洞穴组成,是道士们修行的重要场所。洞府崖壁上刻有“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磅礴,成为齐云山的标志性景观。
五百三十七处碑铭的道教文化
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据记载,唐代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就曾隐居于此。到了明代,齐云山的道教活动达到鼎盛,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曾驻留此地,主持修建了玄天太素宫等重要道观。
漫步齐云山,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据统计,山上保存有537处碑铭石刻,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更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修行的地方,忠烈岩则是祭祀关公的场所,而寿字岩上的“寿”字则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
月华街的繁华与宁静
月华街是齐云山上的重要景点,也是道士与香客的聚集地。街道两旁分布着八座古道房,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这里既是道士们的修行之所,也是香客和游人的住宿之地。街道上,香烟袅袅,钟声悠扬,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现代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1994年,齐云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景区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还积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非遗特色街区和“自由家”休闲营地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齐云山,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道教名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和普通游客。无论是徐霞客的游记,还是乾隆的御题,都见证了这座名山的非凡魅力。今天,当我们站在齐云山顶,俯瞰群山连绵、云海翻腾的壮丽景色时,不禁会感叹:这 truly 是一处“天下无双”的人间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