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荣格梦境解析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荣格梦境解析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引用
澎湃
6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63362
2.
https://www.ccartd.com/news/detail/2024-10/133739615150000000.shtml
3.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49424
4.
https://www.bjaa.com.cn/news.html?hcs=1&clg=9&news=4040
5.
https://www.bjaa.com.cn/news.html?hcs=1&clg=9&news=4137
6.
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3586

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其梦境解析观点,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在北京启皓艺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以"灵光涌现"为主题,汇聚了50余位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最新创作,展现了荣格理论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动应用。

01

展览概述

第二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BATB)于2024年10月26日至2025年2月23日在北京启皓艺术馆举行。展览以"灵光涌现"(Earthwise)为主题,邀请了50余位艺术家与科学家,通过数字技术和混合互动媒介,探讨人类、科技与未来的深刻议题。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与王乃一共同策展,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的菲利普·齐格勒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阿德里安·诺茨担任学术顾问。

02

作品分析

展览中的多个作品体现了荣格关于象征、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以下是一些代表性作品:

《花园之水》:生态感知与集体无意识

克里斯塔·佐梅雷尔和劳伦特·米尼奥诺的沉浸交互装置《花园之水》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水景世界。当观众靠近悬挂的真实植物时,装置会捕捉生物电信号,并在弧形屏幕上生成虚拟景观。这种"生态相像"的体验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反映了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中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流动之域》:象征与无意识的探索

A.A.Murakami的作品《流动之域》通过等离子态激发的闪电,创造出一个蓝色虚空。作品融合物理、化学与自然现象,观众置身其中仿佛成为等离子态的氪气,在多重自然中曝露多重主体。这种体验呼应了荣格关于梦境中符号和象征反映个体心理状态的观点。

《光翼 II》:意识与存在的多重映射

arc/sec实验室的《光翼 II》通过透明翼状结构将AR影像投射于空间之中,引导观众穿越虫洞,与三翼生物互动。作品创造了超个体的"第二感受"——虚拟结构作为知觉的公共器官。这种互动打破了个人与公共、肉体与机械、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体现了荣格关于意识原型的理论。

03

意义探讨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荣格理论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探索内心世界的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呈现梦境般的场景,艺术家们成功地触及了人类共有的心理层面——集体无意识,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正如荣格所言,艺术能够触及人类共有的心理层面——集体无意识。这些作品通过前沿科技对自然万物进行探究,试图捕捉并呈现万物的"灵光",为观众营造一种超越感官的知觉体验,帮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04

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荣格的梦境解析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艺术家们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人类意识的交汇点,创造出更多触及人心深处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会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