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云南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科技赋能云南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丰富的特色农产品。2022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012.2亿元,同比增长4.7%,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位列第10位。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7.3%、14.7%和7.0%,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显著。
特色经济作物蓬勃发展
云南的特色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中,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产量近3000万吨,分别居全国第10位和第11位。在蔬菜品类中,白菜类产量最大,占全省蔬菜产量的21.32%,其次是根茎类。蔬菜产业不仅在省内发展良好,还远销海外,出口量常年在100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保持在5亿美元以上。
坚果产业同样表现亮眼。2022年,云南省坚果产量达247.90万吨,同比增长17.3%。云南的坚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稳固,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云南省中药材产量达146.2万吨,同比增长14.9%。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为多种名贵中药材的产地,如三七、天麻等。
鲜切花产业更是全国领先。2022年,云南省鲜切花产量达180亿枝,同比增长11.0%。云南的花卉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成为云南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的助力下,云南的特色农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以腾冲天麻为例,通过云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当地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解决了天麻蜜环菌、萌发菌“两菌”品种和良种繁育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种植体系。如今,腾冲林下天麻种植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腾冲中和镇的数字现代化蓝莓产业示范园,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示范园采用了数字水肥一体化设施,通过智能系统调控蓝莓的生长状态和气象数据,实现了精准管理。技术人员周家孝表示:“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决策。智能系统的应用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粮烟协同”高效种植模式则展示了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烟后套种玉米、大豆、油菜等轮作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这种模式的成功,为云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政策引领,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实施,推动了橡胶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云南省还积极推广胶园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橡胶+香蕉”、“橡胶+菠萝”等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胶园的综合效益。
腾冲科学家论坛的举办,为云南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论坛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农业创新协同发展,就现代生物育种、种质资源创新等议题开展研讨,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完善,云南的特色农业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农民从“靠经验种植”转变为“靠科技指导”,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增加了收入。
展望未来: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云南的特色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滇中坝区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到滇东南的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再到高原边陲的生态农业模式,科技兴农的理念已在云南各地生根发芽。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的特色农业将更加智能化、标准化,农民收入将持续增长,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将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