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保护区:守护地球第三极
珠峰保护区:守护地球第三极
近日,一则“珠峰无限期关闭”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对此,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日县管理分局发布公告辟谣:网传“珠峰无限期关闭”的信息不实。根据相关规定,珠峰大本营(绒布寺)以上属于核心区,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而珠峰大本营属于实验区,可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
作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不仅是登山爱好者的圣地,更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监测点。为了保护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我国于1988年建立了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万平方公里。保护区采取分区管理模式,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区域,禁止一切旅游活动;实验区则允许在严格管理下开展科学考察和生态旅游。
近年来,珠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教授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河流侵蚀对珠峰高度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约8.9万年前,科西河发生河流袭夺,导致流域面积急剧扩大,河流侵蚀速度加快,每年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2毫米。这一过程推动了珠峰的进一步隆升,据估算,此次河流袭夺以来,珠峰的海拔每年增加约0.2至0.5毫米,累计增加15米至50米的高度。
在生态保护方面,珠峰保护区不仅依靠政府力量,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2013年,万科公益基金会与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实施“珠峰雪豹保护计划”,累计捐赠1100万元,用于物种调查、公众宣传教育、巡护员能力建设等领域。该计划于2021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也在积极贡献力量。2024年8月,太阳雨空气能暖房子在珠峰游客大本营正式交付使用。该暖房子具备休憩、充电、采暖、吸氧等多项功能,采用太阳雨空气能采暖机作为热源,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珠峰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珠峰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给生态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亚洲水塔的变化是链式响应过程变化,气候暖湿化导致亚洲水塔失衡,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而湖泊、河流等液态水体则广泛增加。
面对这些挑战,珠峰保护区正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2023年9月,万科公益基金会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林业和草原局、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签署五年期合作备忘录,继续深化雪豹保护工作。同时,保护区还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如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提高生态保护效率。
珠穆朗玛峰作为地球第三极,其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更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珠峰保护区将继续秉持科学管理、多方参与的原则,为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