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钢回忆父亲陈叔亮:一位艺术全才的教育之道
陈其钢回忆父亲陈叔亮:一位艺术全才的教育之道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我和你》唱响全球,作曲者陈其钢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世界。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音乐之王”的作曲家,不仅在音乐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情怀,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重要人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父亲——著名艺术教育家陈叔亮的培养和影响。
陈其钢曾深情回忆道:“幼时,父亲喜欢带着我参观博物馆和古玩店,在家中学京戏、昆曲,与姐姐四手联弹钢琴。”这种全方位的艺术熏陶,为陈其钢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叔亮的教育方式,可以用“自由开放”来形容。他从不给孩子们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陈其钢在自传中写道:“父母、姐姐、老师、同学,甚至是家里的‘大娘’,每一个形象都是如此的鲜活可爱。或许正是这样温暖友爱的氛围塑造了当年无拘无束的少年狂,也塑造了日后坚持真我、决不妥协的陈其钢。”
作为一位艺术全才,陈叔亮在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他深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子女时,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更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生涯。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期间,陈叔亮培养了大批美术专门人才。1957年,他受命筹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担任副院长等职。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叔亮的教育理念,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酷爱书画,师从王笠斋,后因家庭贫困留校任教并自学成才。在敦本小学任教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1951年起在华东文化部和中央文化部任职。
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陈其钢的成长,更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和技能,忽视了对孩子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陈叔亮的教育方式,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陈其钢所说:“我很像是一棵中国的树在30岁以后被移植到法国的土地上。”这棵“树”之所以能在异国他乡茁壮成长,结出具有中国风味的果实,离不开陈叔亮这位“园丁”的精心培育。而这种培育,不是通过严格的管教,而是通过自由开放的环境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今,陈其钢不仅在音乐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更通过公益事业,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他在杭州遂昌躬耕书院创办音乐筑梦班,免费教授乡村孩子音乐,帮助他们登上央视、中央音乐厅等大舞台。这种对艺术教育的执着,正是对父亲陈叔亮教育理念的最好传承。
陈叔亮的一生,是艺术与教育完美结合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像陈其钢这样的世界级艺术家,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他的教育之道,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