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徐州古建:户部山&回龙窝的历史密码
探访徐州古建:户部山&回龙窝的历史密码
“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这句话道出了户部山在徐州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徐州的著名胜迹,户部山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与之隔河相望的回龙窝,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气息,共同构成了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章。
户部山:官宦人家的聚居地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早在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就在此山上筑台演兵,留下了“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南北朝时期,刘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为这里增添了更多历史传奇。
户部山的建筑群形成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徐州地处黄泛区,历史上水灾频发。为了躲避水患,官绅富贾纷纷在地势较高的户部山上择地建宅,形成了如今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既体现了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蕴藉着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崔焘故居和李蟠状元府。崔焘故居,又称崔家大院,是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府邸。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进士,入翰林院,曾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等职。其故居依山而筑,分上院和下院,占地约5200平方米,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极具艺术价值,展现了清代官宦人家的雍容气派。
李蟠状元府则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府邸,位于户部山南麓。其府邸占地约3000平方米,原有房屋100余间。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大门楼上立着“状元及第”匾额。虽然历经数百年沧桑,但其格局依然清晰,展现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居住风貌。
回龙窝:市井生活的缩影
与户部山隔奎河相望的回龙窝,保存着50多座民居院落,人烟辐辏、巷陌纵横,构成徐州历史上一处著名的民居建筑群。这里保存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宅,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
回龙窝的地下,一段古城的历史被完好封存,并完整展示。“这段城墙层层累累,两侧包砖,中间夯土,长度将近50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依然保存着600年前的原貌。”在回龙窝街区的徐州城墙博物馆,徐州文旅集团工作人员张方婕介绍道,2014年,这段城墙被发现后,原址之上建起了博物馆,回龙窝街区的历史根脉得以保存。
走进回龙窝14号院的国潮汉风馆,老徐州的市井风情和寻常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老宅,如今的身份是演奏汉乐和演出柳琴戏的舞台。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徐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韩梅表示:“我们复原了汉代音乐,用箫、竽、筑、胡笳、钟、磬等汉代乐器演奏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天籁之音。同时,这里也常年上演柳琴戏,《窑湾往事》 《矿湖情缘》《血色秋风》《彭城儿女》等剧目深受欢迎。”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近年来,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文旅商深度融合,围绕“印记”“烟火”“艺趣”“风尚”“雅韵”“度假”六大主题,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互融一体,集民俗展馆、非遗体验、文创饮食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入驻商家1500家,具有文化特色的业态比例超60%。
徐州市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建筑保护中心主任解勇表示,接下来会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底线之上,擦亮文化标识,努力进行文旅的创新式深度融合,将这片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当作文物“活起来”的天然舞台,绽放更多的历史文化光彩与魅力。
作为“彭城七里”中建设较为完备的街区,户部山—回龙窝历史街区已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这里不仅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这座城市古今交融、文脉传承的生动写照。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现代的活力,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