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站:中国南极科考的科技新地标
秦岭站:中国南极科考的科技新地标
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这座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的考察站,不仅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更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秦岭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事业迈入新阶段。
创新引领,打造极地建筑新标杆
秦岭站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筑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体现了集约、绿色、智能的特点。在国内就已经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在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
为应对极端环境,秦岭站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为解决钢材“冷脆现象”,国内厂商采用特制轻质高强的技术与材料,生产出能抵抗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和海岸环境强腐蚀性的钢材。针对南极干燥易燃环境,采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10秒内可精准识别火情……
集约高效,优化科考队员工作生活环境
秦岭站采用了一体式设计,中央环廊衔接东西两翼,考察队队员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完全可以在主楼内进行。这种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高寒、强风、辐射等特殊的恶劣环境。
为缓解考察队队员心理压力,建筑内装采用明快的色调、温暖的木质表面;设置植物温室,屋内变得绿意盎然;餐厅落地窗面向海湾,队员可以欣赏绝佳的南极风光。
绿色低碳,践行环保理念
南极环境独特而脆弱,“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新能源占比超过60%;所有的油漆、建材均采用无甲醛无氟材料;以被动式建筑技术应对极端环境;对越冬、度夏区域实行独立能源供应,根据工况状态灵活设置和调节……
施工过程中,学习垃圾分类是队员们的第一课;主楼和后勤中心错位施工,减少施工对南极环境的扰动;停机坪使用预应力预制板,减少建筑垃圾……
科考价值与国际合作
秦岭站所处的罗斯海区域,被认为保存着地球罕见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这里曾是中国南极科考布局的空白。“秦岭站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是对我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说,未来依托秦岭站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地球物理、陆地生态、鸟类等调查和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以秦岭站为支点,中国极地考察支撑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南极科考,以考察站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是中国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更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第一座南极考察站。
秦岭站的建设过程中,国际合作屡见不鲜:秦岭站建设先遣队员搭乘意大利航班进入南极;“雪龙2”号帮助运送20余名韩国考察队员前往新西兰利特尔顿港……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体军介绍说,中方未来将依托秦岭站,与有关国家一起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此外,还将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相关国际合作。
南极冰原上,秦岭站将书写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