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村:邯郸古建的守护者
王金庄村:邯郸古建的守护者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王金庄村,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已成为600多幢明清建筑的守护者。作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王金庄村不仅保存着2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更以其独特的保护方式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成为邯郸古建保护的典范。
古建保护的创新实践
走进王金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白墙灰瓦二层小洋楼。然而,沿着石板路拾阶而上,便会发现越是靠近山的房子越显久远。这里的建筑两大显著特点:一、房屋就地取材,大多石头砌成。几乎每家屋前遍布石凳,似乎已成为标配。村子靠山石头多且地势不平,出门就是坡,道路都是石板岩,石头台阶。石碾、石磨、石臼、石桌等,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但是为数已不多。二、无论新居还是老屋,大多遵循着明清始建时的风格。
更令人称道的是,王金庄村建立了北方首个社区种子银行——“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保护和传承了旱作梯田种植的26科57属77种的171个传统作物品种。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还助力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村民生活与文化传承
在王金庄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融。村民保留着使用石碾、石磨等传统工具的习惯,房前屋后码放整齐的柴火垛诉说着生活的精致。虽然村中多数人家大门紧闭,鲜有老人门口聊天或者晒太阳,但街面上却热闹非凡,核桃、花椒、黑枣等土特产应有尽有,各种商铺、磨坊、学校、卫生所、饭店、民宿等一应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王金庄村的“驴文化”。过去,由于地域和条件限制,驴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和劳动力。家家户户都养驴,不仅用于耕种收割庄稼,还能驮送物品,甚至可以自己驮着小婴孩送去姥姥家。虽然现在养驴的数量减少了,但村民依然保持着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传统,从不吃驴肉,展现了淳朴的民风。
未来展望
王金庄村的古建保护之路仍在继续。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部分区域卫生状况有待改善,但村民保护古建的意识日益增强。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后选择回村建房修屋,既保留了传统,又融入了新的气象。这种新旧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金庄村的故事,不仅是邯郸古建保护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座古建、每一块梯田、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