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福建人下南洋的文化印记
“送王船”:福建人下南洋的文化印记
“送王船”是福建沿海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社区流传的重要民俗活动,202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闽南人的海洋文化,还承载着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平安的祈愿。
历史溯源
“送王船”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是闽南沿海先民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据廖大珂考证,王爷信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源于郑成功,另一种则认为是瘟神崇拜演化而来。清代,送王船信俗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闽台地区与妈祖并列的两大海洋神明。
文化内涵
“送王船”仪式通常每三至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等环节。王船的制作十分讲究,用竹扎骨架,糊以绫罗绸缎,类似明朝的官船,船上设有官厅。道士将一些彩扎的纸人放在船上,并搭一座彩扎的戏台,用一些彩扎的士兵放在船的各个角落,另外还配有纸扎的管粮官、火头军、开道兵等。船舱中装满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实物,人们择吉时在海边举行道教科仪后焚烧王船。
移民背景
“送王船”随着福建人下南洋而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福建人下南洋始于明清时期,因经济压迫、人口压力等因素推动,成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移民过程中,闽南人将这一民俗带到南洋,使之成为连接家乡与异国的文化纽带。
现代传承
2011年,“闽台送王船”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跨国联合申遗的成功,体现了“送王船”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实地探访
在厦门,送王船主要集中在思明厦港、湖里钟宅、同安吕厝、海沧钟山等十几个社区村落。仪式过程中还有各种踩街活动,如拍胸舞、宋江阵、车鼓弄、舞龙舞狮、南音、高甲戏、歌仔说唱等。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闽南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华侨华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送王船”这一仪式,不仅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更是华侨华人精神寄托的象征。它见证了福建人下南洋的艰辛历程,承载着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