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诗句看新年放鞭炮:传统与环保的平衡之道
从王安石诗句看新年放鞭炮:传统与环保的平衡之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生动描绘了新春佳节的喜庆场景。然而,在当今社会,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习俗:辞旧迎新的爆竹声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种习俗最初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后来演变为辞旧迎新、驱邪避凶的象征。
在古代,爆竹的制作经历了从竹子到火药的演变。到了唐初,李田将硝石装入竹筒,用以驱散山岚瘴气。宋代时,爆竹已发展为普遍的娱乐活动,李畋被尊为爆竹的祖师。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的诗文中都有相关记载,展现了爆竹在宋代的盛行。
时代变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正面临挑战。2025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决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春节文化的认可,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指出,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新的未来,让中国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伴随期待,许下愿望:追求美好生活,并为此奋斗拼搏。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环保之思:寻找新的庆祝方式
尽管放鞭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据生态环境部门监测,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质量迅速恶化,释放大量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同时,燃放过程中还可能引发火灾,造成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采取行动。例如,安徽省郎溪县规定东至经一路(新汽车站东侧)、南至滨河路(老郎川河北岸)、西至凤飞路(内隔堤)、北至气象局以南以西、北干渠以南(含经村自然村、东阳自然村、西阳村民组、祖家村民组、汤村村民组、张家梗村民组、吴家桥村民组、檀树脚村民组)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兴安岭地区塔河生态环境局也发出倡议,号召居民采取电子爆竹、贴春联、挂灯笼等文明方式欢度春节。
创新传承:让传统焕发新生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不妨借鉴古人智慧,用更环保、安全的方式延续这份喜悦。例如,可以使用电子爆竹替代传统鞭炮,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不会产生污染。此外,贴春联、挂灯笼、赏花灯等传统习俗,同样能传递新年的祝福。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所说,春节强调家庭团聚,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实践。不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家过年,透过中国春运这道文化景观,能直观地看到春节承载的巨大情感力量。祭祀祖先,向尊长拜年,给晚辈发红包,都涵养着家族亲情、家国情怀。
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更文明、环保的方式迎接新年,让这份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