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柏林”事件:我军雷达阵地被毁,死9伤40,自此组建特种部队
“辛柏林”事件:我军雷达阵地被毁,死9伤40,自此组建特种部队
1984年7月6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改变了中国军队的发展轨迹。在中越边境的白石岩山洞附近,解放军雷达阵地遭到越军特工的突袭,9名战士牺牲,40人受伤,宝贵的辛柏林炮侦雷达也被摧毁。这场被称为"辛柏林"事件的冲突,不仅展现了越军特种部队的作战能力,更成为中国特种部队诞生的催化剂。
越南战场上的难题
在越南抗法抗美的解放战争中,中国一直在背后为越南提供各种援助,包括给予军事物资,派遣军事顾问等多种形式帮助越南人民争取独立。但未曾想,在获得解放之后,越南竟然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将枪口对准了曾经的恩人。
在失去了胡志明的领导后,北越的领导人更换成了黎笋。黎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远比不上胡志明那样深明大义,心怀民众的政治领袖。
黎笋通过手段统一南越之后,野心开始急剧膨胀,当时适逢中苏交恶,黎笋选择站队苏联。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和拱火下,越南于1979年初挑起了长达十年的边境战争。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很快便瓦解了越军的绝对主力部队。
但是越南却不甘心承认战争的失败,而是组织起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边境,有时还穿过边境线突袭我军驻地。这些小股部队中就有在越南抗美战争中就建立起的一支特种部队,那就是越南305特工师。
这支部队建立不久就在反美战场上名声大噪,仅仅出动了六名特种队员,就使美军的一座航母、数十架直升机失去了战斗力。
当时四名队员达到指定接应点位后,两名只携带特殊炸药的队员乔装渔民乘船接近美军航母的停留水域,接着悄无声息的将炸药安放在了航母轮机室外,设定好爆炸时间后在其余队员的接应下做到了全员全身而退。
能够取得这样堪称奇迹的成就,全世界的目光都不得不开始关注这样一支特种部队。
就这样,越南的特种部队不断训练壮大,培养出了一批批特种作战人才。这些队员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军事理论储备,军事素质都绝非普通士兵能比。
在战场上,越南特种部队往往小股成组的穿梭在密林山野,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而这种部队往往也能如利剑一般一击即中,决定一次战役的胜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老山战役是一次经典战役。老山地区广布密林,山体层次分明,地势险要遍布沟壑。这对于熟悉地形的越南部队来说无疑是天时地利。
不仅如此,在和我军炮兵的对垒中,越南方面也十分“狡猾”的使用了诱饵弹。他们选择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发炮,诱导我军朝其开火,实际上是用假发射点来迷惑我军暴露位置。
我军因为不熟悉地形而不能贸然推进,只能这样被干耗着。
辛柏林炮侦雷达的神通
直到1984年,我军从国外引进了一款名为“辛柏林”的炮侦雷达。这款炮侦雷达的集大成者在于近程迫击炮侦察的功能上有着极强的优越性,能够将当时15公里以内的炮位侦察得一清二楚,要知道,当时的81毫米口径迫击炮有效打击距离也不过短短5公里。
所以辛柏林炮侦雷达一经投入使用,立刻在越南前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隐藏在山林间的越军炮位无一逃过辛柏林的“眼睛”,我军也得以对这些炮位实施精准打击并加以摧毁。
很快,越军发现了我军引进了辛柏林炮侦雷达,还让他们大吃苦头,这也让越南萌生了摧毁辛柏林炮侦雷达的想法。
但雷达阵地远在我军炮兵阵地后方,要想接近雷达阵地,必须悄无声息地接近并穿过炮兵阵地才可以,这个难度极高的任务自然落在了越军特种部队的队员身上。
7月4日,越军特种部队的一个行动小组悄然潜入境内,并缓慢的接近指定观测地点——白石岩山洞。
整个7月5日,越军特工小组都匍匐在我军雷达阵地的附近观测,他们精准的记录下我军换岗的时间,找到了防备最松懈的时间点。
7月6日凌晨2点,特工小组发起突袭,给我军雷达阵地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对于越南来说,破坏了辛柏林雷达,这次任务是巨大的成功。可越南万万没想到,他们这次突袭,给中国带来了新思路……
我军的反思和对策
一个排几十号人,居然穿过了炮兵阵地不说,还摧毁了辛柏林雷达,同时导致了我军不小的伤亡。
这件事传到了邓公的耳中后,他当即表示:“越南的特工有这么厉害?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过不去?”
可在当时,我军并没有专门的特种部队,有的只是配备特殊武器,小股出任务的侦察兵,当然能出任侦察任务的也都是各个部队中的强将,只是没有像越南那样专门训练成体系的特种队伍,所以邓公直言表示:我们的侦察兵也该有更强的能力。
也就是从老山战役过后,我军正式开始组建成规模的侦察大队,之后慢慢发展为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
在之后的几年里,成长起来的侦察大队发起反攻,在老山轮战时势如破竹般的拿下了老山,多次执行特殊的插入潜伏任务,真正成为了制敌于无影中的特种战士。
参考资料:
- 兵工科技:2019-08-17:“两山轮战”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中国引进西方炮兵侦察雷达揭秘
- 中华网:2021-09-09:越南特工的十分钟偷袭,引发中国特种兵持续五年跨境报复
- 兵工科技:2019-02-17:不能忘记,那场离我们最近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