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再降!银行如何稳息差?
存款利率再降!银行如何稳息差?
2025年开年,多家中小银行逆势上调存款利率引发市场关注。然而,这一现象并未改变存款利率整体下行的大趋势。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引导下,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息差收窄压力。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影响以及银行的应对之策。
存款利率下调:阶段性上调难改下行趋势
新年伊始,多家中小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利率。例如,寿阳汇都村镇银行自2025年1月4日起,将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至1.80%、1.85%、2.15%、2.15%。武乡农商行更是大幅上调多个期限存款利率,其中三个月、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调20个基点,一年期、二年期上调30个基点,三年期、五年期上调35个基点。
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上调仅是基于揽储需要的阶段性、季节性行为,不会形成普遍性趋势。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当前部分银行存款利率逆势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开门红揽储的需要,属于阶段性、季节性现象,且上调存款利率的银行多为中小银行,不会在行业内形成普遍性趋势。
息差持续收窄:银行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较上年末下降16个基点(BP),已跌破历史低位。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股份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45%、1.43%、4.13%、1.63%和1.72%,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在于贷款利率持续下行。2024年,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累计下调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调35个基点。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息差空间。
银行应对之策:多管齐下稳息差
面对息差收窄的挑战,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提高高收益资产占比;同时,通过发行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方式,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提升非息收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如理财、代理、托管等,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
加强风险管理:严控不良贷款率,降低信贷成本,提高资产质量。
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93%,较去年末下降45个BP。对此,平安银行表示,将坚持让利实体经济,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同时受市场利率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及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净息差下降。
2025年展望:息差降幅有望收窄
展望2025年,业内普遍认为银行息差降幅将有所收窄,但不同银行可能出现分化。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2025年,经济复苏的力度、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以及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的进展将是影响银行息差的主要变量。
湘财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怡萍预计,2025年商业银行息差下行幅度将较2024年进一步缩窄,预计息差下行幅度为12BP左右。她指出,随着存款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疏通,负债端成本压降效果显现,明年息差降幅趋于收窄。
不过,曾刚也提醒,不同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同,息差变化情况可能出现分化。原则上,存量按揭贷款余额占比较高的银行,低息存款占比比较低的银行,2025年所面临的净息差压力可能会更大。
政策建议:加强逆周期调节
为应对息差收窄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
货币政策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确保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弹性。
总体来看,2025年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在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需要在低息差环境下,通过提升非息收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等方式应对净息差压力,并维持盈利能力。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应政策,为银行稳健经营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