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小红书:从技术架构到推荐算法,看普通人如何成为热点制造者
解密小红书:从技术架构到推荐算法,看普通人如何成为热点制造者
2025年春节期间,小红书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热点制造能力。从"机器人扭秧歌"到"撒贝宁卸妆后还是蜡笔小新",一个个趣味话题在平台上迅速发酵,吸引了数亿用户的参与和讨论。据统计,春节期间小红书的春晚相关总互动量超过14亿,创造了622个热门话题,较去年增长2.4倍。
这些数据背后,是小红书独特的推荐系统和技术架构在发挥作用。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小红书如何让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被广泛看见?其背后的推荐系统又有哪些独特之处?让我们一起揭秘这个神奇社区背后的黑科技。
技术架构:GPU异构计算提升模型推理性能
小红书的推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计算挑战。以主推荐场景为例,单个模型的sparse特征可达1TB,用户每刷一次小红书,计算的总FLOPs(浮点运算数)达到400亿次,而系统需要在300毫秒内完成这一过程。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小红书采用了GPU异构计算架构。通过将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CPU、GPU)组合使用,小红书不仅提高了计算性能,还实现了更好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在2021年开始的推广搜模型GPU化改造中,小红书成功提升了模型推理性能,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推荐算法:CES算法实现精准内容分发
小红书的推荐算法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搜索流量、推荐流量和直播流量。其中,搜索流量占比超过65%,是用户获取内容的主要渠道。小红书的搜索流量算法基于关键词匹配和用户行为分析,通过优化标题和内容中的关键词,可以提高笔记的曝光机会。
推荐流量则通过CES算法(Community Engagement Score,社区参与度评分)进行内容分发。CES算法的核心指标包括点赞、收藏、转发、评论和关注等用户交互行为。具体来说,1个点赞等于1分,1个收藏等于1分,1个转发等于4分,1个评论等于4分,1个关注等于8分。这种评分机制鼓励高质量、高互动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推荐机会。
直播流量则结合权重和流量两方面进行分配。基础权重主要考虑账号的历史表现,而实时排名权重则根据当前内容的表现动态调整。这种机制既能保证优质账号的稳定流量,又能及时发现和推广新兴的优质内容。
去中心化分发:让普通人也能成为热点制造者
小红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策略。为了让普通用户的内容获得曝光机会,小红书在多个层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强化sideinfo使用:sideinfo指的是除用户行为数据之外的内容特征信息。小红书通过优化模型架构,强化了对sideinfo的利用,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依赖用户历史行为。
多模信号全链路融合:小红书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模态的信号进行深度融合,提升了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种多模态预训练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内容质量,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
兴趣探索与保护:为了避免信息茧房效应,小红书在用户兴趣探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系统性地加强用户兴趣探索与保护机制,小红书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让小众兴趣也能找到共鸣。
实际案例:热点话题如何快速传播
春节期间的"机器人扭秧歌"话题就是小红书推荐系统成功运作的典型案例。这个由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舞蹈《秧BOT》节目,通过16个宇树科技H1机器人和新疆艺术学员的精彩表演,迅速在小红书上走红。用户不仅在平台上积极讨论,还发起了模仿挑战,相关热榜内容获得了29.3万个赞。
这一现象背后,是小红书推荐系统的精准推送和用户间的良性互动。通过CES算法和去中心化分发机制,优质内容能够快速获得大量曝光,进而引发全平台用户的参与和讨论。
未来展望:构建更开放的社区生态
小红书的技术团队正在持续优化推荐系统,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社区生态。通过不断改进算法和技术创新,小红书希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推荐,同时为创作者提供更公平的展示机会。
随着5G和AI技术的不断发展,小红书也在积极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通过更先进的AI技术提升内容理解能力,利用5G网络实现更低延迟的互动体验。这些技术进步将进一步增强小红书的推荐系统,为用户和创作者带来更多价值。
小红书的成功证明了,通过先进的推荐系统和技术架构,一个去中心化的UGC平台能够激发普通用户的创造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热点的制造者。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红书将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