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酸浆面:一碗面里的非遗传奇
枣阳酸浆面:一碗面里的非遗传奇
在湖北枣阳,有一碗面,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张闪亮的非遗名片。这碗面,就是传承了两百多年的琚湾酸浆面。作为枣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推手。
两百年的味道传奇
酸浆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年间。相传,黄陂彭氏迁居琚湾时,将祖传酸浆面带入枣阳。彭家经常将夏秋收获的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留作冬天食用。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家将酸菜水当作面食的佐汤,做出了酸乎乎、香喷喷的酸浆面。这碗意外诞生的美食,立即受到南来北往客人的追捧,从此成为了枣阳特有的风味小吃。
精湛工艺,匠心独运
酸浆面好吃,在于制作技艺极其精致复杂。面要好,选上等的小麦精粉轧成有筋道的细面条备用。制作酸浆是关键,不然再好的面条,酸浆不好,口感也欠佳,因而捂酸浆这道工序尤其重要。将新鲜的土芹菜清水洗净,过沸水,焯至三成熟后捞起放入缸中。再烧一锅开水,沸腾时放入香料,搅入少许面浆,浆水煮沸后倒入芹菜缸中密闭发酵。夏天一周,缸中浆水变成酸度适中的酸浆。酸浆水取用后,需注入等量新鲜面汤,如此循环。其间还需放多味中草药,到底哪几味,各家都有自己专属的秘方。
然后是制作面臊子。将猪肠油切碎入锅炼炒,油渣分离后放入切碎的葱白,继续大火翻炒至葱白微黄,再放入姜末、酱豆翻炒,加适量八角粉、花椒粉、胡椒粉等继续翻炒40分钟。在臊子呈现金黄色后,加开水煮沸3分钟,再加鸡精起锅,盛装备用。
最后才是调制酸浆面。取出酸浆水烧开备用。将切碎的酸菜置于碗底,取适量湿碱面放入沸水中煮熟后捞起,放在酸菜上,再倒入适量酸浆水、淋上臊子,即成酸浆面。可根据食客口味喜好,加入辣椒面等作料。
从地方小吃到经济支柱
每年三月开始,琚湾镇各大酸浆面馆座无虚席,每天人流量达万人以上。为了延长酸浆面产业链,琚湾成功研发出了开袋即食型酸浆面,为酸浆面走向全国人民餐桌打下基础。
枣阳市副市长、琚湾镇党委书记聂荣毅介绍,经过创新改良,琚湾酸浆面既有地域风格,又有时代特色,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息。每年三月伊始,琚湾镇各大酸浆面馆都是座无虚席,每天人流量达万人以上。为了延长酸浆面产业链,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特色非遗文化,琚湾成功研发出了开袋即食型酸浆面,为酸浆面走向全国人民餐桌打下基础,让更多人能品尝到枣阳美食,感受到非遗魅力。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作为传承两百年的传统饮食文化,枣阳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一直在被传承保护。2006年,“枣阳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枣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襄阳市级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彭光莲被公布为“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枣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琚兴波被公布为“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襄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琚湾镇被评为湖北省第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2023年“枣阳酸浆面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被评为第二批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
一碗酸浆面,承载着两百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更寄托着枣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这碗面不仅走出了枣阳,更成为了湖北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