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住房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易宪容:住房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房价上涨过快不仅影响居民的基本居住条件改善,还增加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博士的这番话,道出了住房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关键影响。
房价上涨,民生承压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约32%,其中一线城市降幅最小,为25%,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降幅均超过30%。房价方面,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下跌5.00%,环比已连续28个月下跌。
房价的持续上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高房价更是让他们望房兴叹。调查显示,71.1%的外来务工者认为住房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住房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策发力,保障安居
面对住房难题,政府积极作为,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帮助1.5亿多群众实现了安居梦。2024年,各地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全年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计172万套(间)。
在具体措施上,政府通过财政补助、信贷扶持、税费减免等手段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同时,创新性地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既解决了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助于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例如,河南郑州启动第二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公开配售工作,广东深圳启动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配租工作,租金按照市场参考租金的60%确定。
学区房退烧,教育公平显成效
曾经,学区房是住房市场上的“硬通货”,价格一路飙升。然而,随着教育公平政策的深入推进,学区房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北京为例,曾经价格疯狂的占坑学区老破小,如今价格大幅跳水。什刹海片区的房源从300万元降至150万元,黄城根小学附近的房源从350万元降至280万元。在深圳,六大名校片区学区房价格从2021年高点的13万+跌至2024年的9.27万元,跌幅超过30%。
这一变化背后,是教师轮岗制度的有力推行。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12个城市已官宣启动教师轮岗制度。在北京,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以及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这一制度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被名校垄断的局面,让买学区房变成了买盲盒,让优质学区房变得不确定。
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破解之道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解决方案:
- 政府主导: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向农民工倾斜。
- 企业参与:鼓励大型企业提供集体宿舍或租赁住房,并给予一定补贴。
- 规范市场:建立健全租房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 创新模式:发展合租公寓,将闲置工业厂房改造为租赁住房。
-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普通民众的现实选择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普通民众在购房时更加理性务实。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为了想让宝宝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蔬菜,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好的感受生活,更快乐的童年,准备从市区搬到郊区会是一时冲动,有不利影响么?”另一位网友则表示:“买个学区房,扔到最优秀的班级里面,最优秀的班主任带你,你依然只能得到40/1的关注。这三百个你找一个一天500的一对一家教,你可以买断这个家教16年,一天一千你可以买断8年,相当于你给孩子找了一个全能亲爹或者亲妈,这个人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给你孩子一个人教学,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散他教你孩子的注意力。”
这些讨论反映了普通民众在购房时的现实考虑:不仅要考虑学区、价格等因素,还要综合考量生活品质、交通便利性、配套资源等多重因素。一位有经验的网友总结了十条刚需买房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一定要首先考虑流通性,老破小不要碰”。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真实反映了住房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住房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易宪容的观点中,我们看到了住房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政府的积极作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住房问题终将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