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和间歇性断食:极端饥饿下的身体反应揭秘
生酮饮食和间歇性断食:极端饥饿下的身体反应揭秘
近年来,"生酮饮食"和"间歇性断食"这两种减肥方式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它们通过改变人体能量来源的方式,帮助人们达到减重的目的。然而,这两种饮食方式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究竟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一探究竟。
生酮饮食:从癫痫治疗到减肥新宠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改变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比例,迫使身体进入一种代谢状态,即酮症状态(Ketosis)。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从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肪,特别是通过分解脂肪酸产生的酮体。
正常情况下,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供给身体各个细胞使用。但是,当碳水化合物摄入极低时,身体缺乏足够的葡萄糖来满足能量需求,这时肝脏开始将脂肪酸转化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这些酮体可以穿过血脑屏障,为大脑和其他组织提供能量。
生酮饮食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限制碳水化合物: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迫使身体转向使用脂肪作为主要能源。
- 增加脂肪摄入:高脂肪饮食不仅提供了必需的能量,还增加了酮体的产生,帮助身体进入酮症状态。
- 适量蛋白质:虽然生酮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相对较高,但仍然需要控制在适量范围内,以防止过多的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影响酮体的产生。
- 酮体的利用:在酮症状态下,身体的许多组织和器官,特别是大脑,会优先使用酮体作为能量来源,这样可以减少对葡萄糖的依赖。
间歇性断食:心血管风险引发关注
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是一种通过限制每日进食时间窗口来实现的轻断食方式。最常见的模式是"16+8",即每天进食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其余16小时保持空腹。然而,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模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一项中美合作研究指出,这种方法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91%。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数据来自20078名美国成年人在20032018年间参与"美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时完成的2次有效的24小时饮食回忆调查。研究者应用统计学模型把调查对象根据每日进食时间窗口分成5组(包括小于8小时、8-10小时、10-12小时、12-16小时及超过16小时),结合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32019年12月期间死亡人数数据,分析进食持续时间和死亡率的关联。
研究者对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状况、体力活动等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调整后,得出一些结果——与每天进食时间在12~16小时的人相比,进食时间小于8小时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91%;在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成人中也发现了这种关联,遵循限时饮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极端饥饿下的身体反应
厦门大学林圣彩院士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卡路里限制(CR)通过石胆酸(LCA)激活AMPK通路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者们首先确定了经过四个月的卡路里限制的小鼠,其体内的AMPK被充分激活,这与AMPK在卡路里限制时起到的关键作用相符。然而,研究者们进一步发现在此时,小鼠却并没有发生"低血糖",也就是血糖并未下降到先前他们发现的、足以激活AMPK的程度:与正常饮食的小鼠在饥饿8小时血糖就降低到4 mM相比,卡路里限制小鼠的血糖至少在5.5 mM,这说明卡路里限制所导致的AMPK激活并不因为降低葡萄糖所引起。研究者们于是尝试将卡路里限制小鼠的血清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的确发现即使在高糖(25 mM)的DMEM中,AMPK仍旧能被激活,这说明卡路里限制对AMPK激活的信号存在于血清中。研究者们进一步发现血清透析,去除其中的小分子代谢物,抑制了其对AMPK的激活;而热灭活血清,去除其中的蛋白则无此作用,这说明了卡路里限制后的血清通过其中的小分子激活了AMPK。
科学选择,理性对待
生酮饮食和间歇性断食都有其科学依据和适用人群,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生酮饮食可能引发副作用,如酮流感、脱水、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等。间歇性断食则需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谨慎选择,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
在选择任何饮食方式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专家,确保饮食计划适合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个人需求。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才是维持健康体重和身体状况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