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从采茶调到戏曲瑰宝的百年传奇
黄梅戏:从采茶调到戏曲瑰宝的百年传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句脍炙人口的唱词,出自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以其轻松明快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从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到安徽安庆的地方戏曲,再到享誉全国的戏曲瑰宝,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繁荣。
从采茶调到戏曲瑰宝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黄梅采茶歌就已经盛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至明清时期,黄梅县的戏曲风气更盛,为黄梅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梅戏最初被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唱腔:黄梅戏的唱腔以抒情见长,旋律优美,易于上口。其唱腔体系由主调、花腔和三腔三大腔系组成,各具特色。
表演:黄梅戏的表演注重生活化,动作细腻,表情丰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神、手势、身段等细节,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语言:黄梅戏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富有地方特色。其唱词多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朗朗上口。
行当:黄梅戏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服饰与妆容:黄梅戏的服饰华丽多彩,妆容精致细腻,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色。
乐器:黄梅戏的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辅以锣鼓、笛子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严凤英: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在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严凤英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10岁开始学唱黄梅调,12岁拜严云高为师学习黄梅戏。1945年,严凤英第一次登台唱戏,在《二龙山》戏中演一个小丫头。但她因演戏为家族所不容,遂离家出走并改艺名为凤英,随后唱红桐城、怀宁两县。1946年,严凤英凭黄梅戏《小辞店》《游春》名动安庆市。1951年,在群乐剧场登台演主角,并成功将京剧《梅龙镇》《玉堂春》移植为黄梅戏。1952年,在上海参加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并凭借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路遇》赢得赞誉。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表演《天仙配》等三出戏,并荣获演员一等奖;此次演出使黄梅戏在全国引发关注。1955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名蜚全国。1959年,在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中饰演冯素贞一角,使曲目《女驸马》从此家喻户晓。1963年,主演的戏曲电影《牛郎织女》上映。1964年,主演时装戏曲《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等。1968年4月8日,严凤英含冤自杀;1978年5月23日,得到平反。
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她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其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严凤英是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作品,使黄梅戏从田间小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严凤英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当代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黄梅戏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1月,安徽省启动“好戏安徽”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旅游、文化市集等活动,推动形成假日文化消费新热潮。
在人才培养方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等专业院团持续培养青年演员,为黄梅戏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黄梅戏也积极融入现代元素,通过改编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例如,韩再芬等新一代黄梅戏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黄梅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梅戏不仅在中国大陆广受欢迎,在海外也享有较高声誉。通过文化交流活动,黄梅戏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曲的魅力。2025年1月26日晚,由韩再芬领衔主演的经典黄梅戏剧目《女驸马》在安徽大剧院精彩开演,拉开了“好戏安徽”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的序幕。这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持续全年,覆盖春节、端午、暑期、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繁荣。从田间地头的民间小调,到登上大雅之堂的戏曲瑰宝,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新时代,黄梅戏将继续传承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