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探秘:从武器装备到军事绘画的艺术之旅
军博探秘:从武器装备到军事绘画的艺术之旅
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自1959年建成以来,已经接待了1.6亿人次的观众。这座曾经的北京最高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馆藏,成为了中国军事历史的重要见证。
军博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主楼高达94.7米,直径6米的金色军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展览面积达2.9万多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军博的建设仅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走进军博,一件件珍贵的武器装备映入眼帘。其中,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格外引人注目。这门编号为587的山炮,于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1935年4月被红六军团长萧克率部缴获后,装备在红军炮兵营,参加过多次战斗,消灭了大量敌军。在艰苦的长征中,战士们舍弃了很多重武器,但一直都舍不得丢掉这门炮。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讲述,战士们将炮拆分后分人来背,大件小件、两个轮……就这样,它成为红军经过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上世纪60年代被我军击落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这架飞机见证了中国空军的成长和国防实力的提升,成为了军博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武器装备之一。
除了实物展品,军博中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军事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战争场景,更体现了武器装备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例如,法国著名艺术家莱昂·科涅特创作的尼古拉·约瑟夫·迈松元帅的肖像画,以摩里亚远征为背景,展现了迈松元帅气宇轩昂的胜利者形象。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19世纪法国军事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中国古代军事绘画中,敦煌天王画堪称经典。这些作品展现了唐代武士的威武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天王铠甲上的胸甲往往非常突出醒目。例如,《行道天王图》中的毗沙门天王,胸甲上装饰着神人脸面,不仅显示出其威吓周围一切妖魔鬼怪的气势,也暗示着佛法守护神的作用。
榆林窟第15窟前室东壁唐代天王壁画中,天王胸甲和腰间描绘的三个人面神王像,更是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些形象源自希腊罗马的西方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军博中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绘画,不仅是军事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通过这些展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军博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军事历史和艺术发展的绝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