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数字化:让历史“活起来”
文物数字化:让历史“活起来”
2024年,重庆“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在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评选中荣获“优秀案例”。这个集文物资源管理、安全监管、活化利用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不仅实现了对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51.9万余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更通过VR全景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
这一创新实践,正是我国文物数字化进程的缩影。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这些技术不仅让文物信息得以精确记录和保存,更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让历史真正“活起来”。
技术创新:让文物信息更精准
在文物保护领域,技术的进步始终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2024年11月,北京科技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3D扫描技术,通过双边缘提取方法,显著提升了复杂文物的扫描清晰度。这一技术突破,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数字化工具。
研究团队通过分别强调复杂点云数据中的锐利和柔和边缘,解决了传统方法中线条过多导致的视觉混乱问题。这种技术不仅能更清晰地呈现文物的外部结构,还能深入展示内部细节,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公众参与:让文化体验更丰富
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文物保护的方式,更为公众参与文化传承开辟了新途径。格拉斯哥大学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对使用XR(扩展现实)技术探索未公开展示的文物藏品表示出浓厚兴趣。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公众与文化遗产的互动方式。
调查显示,高达96%的受访者熟悉VR技术,55%的人曾以某种形式参与过VR体验。这些数据表明,数字文物展示已具备广泛的受众基础。格拉斯哥大学正在开发的XR平台,将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探索珍贵文物,进一步降低了文化体验的门槛。
未来展望:让文化遗产更“智慧”
随着人工智能、多光谱成像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数字化将迎来更多创新。未来的文物保护将更加智能化,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定期的激光扫描监测将及时发现文物状态变化,AI分析则能预测潜在风险,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VR/AR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观众不仅能通过虚拟现实“走进”历史场景,还能与文物进行互动,甚至参与虚拟修复工作。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将极大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理解。
文物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它让珍贵的历史遗产突破时空限制,以全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更能激发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