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探秘:灵隐寺与飞来峰的文化传承
杭州探秘:灵隐寺与飞来峰的文化传承
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这座被誉为“江南古代石窟艺术瑰宝”的山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飞来峰海拔不高,但山上怪石嶙峋,峰棱如削,山石间生长出茂盛的林木,使得整座山看去犹如一个放大版的山水盆景。苏东坡在杭州时,曾留下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关于飞来峰的由来,杭州流传着多个美丽的传说。一说是东晋时期印度高僧慧理所见,惊呼此山从天竺国灵鹫山飞来;另一说则讲述了一对恋人石娃和花妹的故事,因雷神的介入而使山峰飞来;还有一种说法与济公和尚有关,他为拯救村民而使山峰降落于此。这些传说为飞来峰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飞来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石窟造像和摩崖题刻。据统计,飞来峰共分布着五代至元代开凿的造像470多尊,为我国江南地区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的大足石刻媲美。这些造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价值极高,弥补了我国古代石窟造像唐末衰落后的缺环。
在飞来峰的石刻造像中,北宋造像居多,共有232余尊,主要分布于青林洞、玉乳洞,题材多为罗汉、祖师像。元代造像现存约67龛,造像约116尊,主要多分布在冷泉溪的南岸和青林洞、玉乳洞周围的悬崖峭壁上。元代造像的体量和数量虽然仅次于宋代石窟造像,却呈现出“显密并陈,汉梵并举”的特色,究其原因与当时元朝对江南的统治有关。元军占领杭州后,采取了严控民众、笼络贤士的措施,派驻藏传佛教僧人统领佛教事务,把藏传佛教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
除了石窟造像,飞来峰还有更隐形的人文景观。全山现存摩崖题刻330多处,跨越多个朝代,其中大部分为当代人的新发现,远超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中所录。例如,北宋文学家晁端彦的题刻,以及唐代杭州刺史卢元辅的诗刻,都是近年来的重要发现。这些题刻不仅丰富了飞来峰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杭州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灵隐寺与飞来峰地理位置相邻,灵隐寺在飞来峰脚下,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文化景观。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等,占地约8.7万平方米。灵隐寺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一座文化宝库,拥有丰富的佛像、经幢、石塔及历代碑刻等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2022年7月,“浙江飞来峰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致力于对飞来峰造像遗迹进行保护、修复和研究。同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浙江佛教石窟的保护与发展。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灵隐寺与飞来峰作为杭州的文化地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现代社会,它们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提醒着人们珍惜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