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奇迹:始皇陵旁车马俑
秦陵奇迹:始皇陵旁车马俑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陵墓,不仅以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而著称,更因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等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考古发现及其文化价值。
骊山脚下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其实,秦始皇先祖的陵园是在临潼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却将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其原因据郦道元解释,是骊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选址骊山北麓,是其一墓独尊思想的反映,他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独立建陵,以显示其特殊与尊贵。
秦始皇陵远眺
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李斯,负责工程的是少府令章邯。修陵动用人力达72万,最多时接近80万,前后修造了39年,秦始皇临死时尚未竣工,胡亥继位后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据考古勘探及兵马俑坑的位置,研究者认为秦始皇陵的朝向为坐西向东。同以后的历代帝王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不同,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格局沿用的是秦人的葬俗,也许还有表现秦国崛起于西陲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目标或曰宏伟功绩的成分吧?
秦始皇陵区遗迹分布图
秦始皇陵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千米,可分为四个层次,以地宫为核心,向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陵墓地宫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之上的封土堆,当初建成时,据记载是“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折算约高115米、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为近似方形覆斗状,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据考古勘探,地宫位于封土下,深35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墓室周围有细夯土筑成的宫墙,东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高度约30米,顶面高出秦代地面,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非常壮观。土墙内侧还有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墓室内没有进水,也没有坍塌。
内城呈矩形,城垣周长3840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城门设置高大的门阙,形制为三出阙。外城呈矩形,周长6210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考古勘测内城的地面与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北半部较为密集,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外城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南、北两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外城西区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实际上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内城的附属部分。陵区内外,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还发现有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
秦始皇陵内城垣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石甲胄陪葬坑。此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南部内外城之间,平面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连同南北两侧的四条斜坡门道,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陵园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试掘中出土了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以及马缰索、青铜车马器、青铜锛、箭头等文物,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估计坑内埋有上千件石质铠甲与头盔。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属秦始皇陵的“军备库”。库中的石甲胄设计制作十分精细,石料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显示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划分。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甲胄复原(图片来自秦始皇陵博物院官网)
将上述的布局加以复原,则陵区内宏伟壮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与600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就构成了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这种形态模仿的即是秦都咸阳的宫殿和都城格局。
秦始皇陵曾多次遭到严重破坏,史载项羽、东汉赤眉军、后赵石虎、黄巢,以及民国年间的军阀都曾破坏和盗掘过始皇陵。但实际上,从位于始皇陵地宫西墓道耳室里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看,如果秦始皇陵屡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铜车马这样的的重器不可能留存下来。考古钻探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宫墙包砌、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发现的盗洞均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考古工作者通过仪器探测,明确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更表明地宫未遭到盗掘,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
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奇迹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外城东侧1500米处。1974年因当地农民打井而发现,此后开始了连续近40年的发掘,现已发掘的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俑是秦宿卫军的仿制,近万个陶俑或执弓、箭、弩,或持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分别组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
秦始皇陵1号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是先挖好坑道,然后放入陶俑,之后上搭天棚。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面向东方。三个陪葬坑中,1974年发现的1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由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坑中放置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2号坑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表现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的多兵种联合阵容。3号坑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内有一乘战车以及68个持有武器的卫士俑。
秦始皇陵3号坑出土的驾车陶马与卫士俑
专家推断,如果将1号坑称为“右军”、2号坑称为“左军”,那么3号坑就是统帅左右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组合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其所展示的无疑是军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资料。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因此被称为“复活的军团”。
将军俑
除兵马俑外,在秦始皇陵区内还出土了文官俑和百戏俑。文官俑坑是2000年发现的,位于内城之内、陵墓封土西南角,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陶俑与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显得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头戴长冠,应拥有一定的爵位。
立射俑
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试掘出土1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这些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陵出土陶俑的新类型。根据这些陶俑的姿态,被定名为“百戏俑”。从出土陶俑的姿态来看,这些陶俑表演的项目有扛鼎、寻橦、旋盘等技艺。
百戏俑中的扛鼎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震撼了世界。这些魁伟英武的大型陶俑排列在一起,气势磅礴,体现出秦人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另一方面,这些秦俑千人千面、动作各异,士兵单纯、将领沉着、文官瘦弱、百戏活泼,显示出当时的艺术家在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都具备了很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
青铜之冠:秦始皇陵铜车马
1978年6月,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发掘出土。这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构件基本齐全。
前面的1号车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铜伞,伞下一立姿御官俑,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此车名立车,又名高车。它虽有伞盖,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算兵车。
秦始皇陵铜车马1号车
2号车为古代的安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单辕双轭四马。车舆分前后两室,御官俑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跽坐于前室,手中握辔。后室是主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顶部罩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铺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内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在秦代,这种安车又称辒辌车,秦始皇出巡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
秦始皇陵铜车马2号车
这两套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卓绝。车马、驭手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最重要的是,其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与浮雕结合,很好地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车马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使得整套车马显得雍容华贵。
2号车舆尾门的制造工艺和彩绘图案
秦铜车马在铸造方面,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接方面,采用了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链接、链环链接等;在模拟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琢磨、冲凿,以及涂色、彩绘等手段,其水准不亚于现代的复杂的机械制造工艺。
1号车驭手的驾车方式与弓弩配置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它们的出土,不仅可令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秦代卤簿制度和古代马车陪葬制度,更可以使人们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战车的系驾方式。笔者自己观看这两辆马车之后,就对其中的武器配置与使用方式、服马(中间扛起车辕的两匹马)的系驾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获颇大。
本文完成后,最近又看到新的消息,在秦陵陵园西侧又发现9座高等级陪葬墓,正在发掘的1号墓出土了四轮独輈车。这种四轮车据分析可能是下葬时运输棺柩所用的,尽管如此,因为它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四轮车出土品,为我们了解秦代的交通工具和战争装备提供了重要线索,可称弥足珍贵。同这辆车同出的,还有双辕木车、羊车,以及金银驼俑、舞袖俑、吹奏俑、百戏俑、玉器、铜器等,可以推测此墓的主人应是很高级的人物。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