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让遗嘱成为家庭幸福的保障
中华遗嘱库:让遗嘱成为家庭幸福的保障
截至2023年底,中华遗嘱库已为近50万人提供遗嘱服务,登记保管遗嘱超过30万份。这一组数据背后,是中国人对遗嘱观念的悄然转变,也是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十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
从律师到公益先行者:陈凯的遗嘱库梦
2007年,作为执业律师的陈凯开始关注遗嘱和继承问题。他发现,遗嘱不仅关系财产分配,更涉及国民心理、生命教育和家庭责任。然而,在传统观念中,立遗嘱常被视为不吉利之事,这使得中国人立遗嘱的比例一直很低。
2013年,陈凯创办了中华遗嘱库,这是一个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其初衷很简单:通过提供免费的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服务,帮助老年人提前做好财产规划,减轻家人负担,维护家庭和谐。
创新服务:从“旧改护盾”到“幸福留言卡”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旧城改造中的遗产继承问题日益凸显。中华遗嘱库创新推出“旧改护盾”服务,通过权益继承、遗产管理、养老照护、代办继承四大功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例如,在权益继承方面,居民可以在拆迁协议尚未签订的情况下,提前指定未来拆迁权益的继承人。而在遗产管理方面,通过指定遗产管理人,可以确保遗产得到妥善处理和合理分配。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遗嘱库将遗嘱称为“幸福留言”,并推出“幸福留言卡”服务。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消除人们对死亡和遗产问题的忌讳,让立遗嘱成为一件温暖而有意义的事情。
数据见证:遗嘱观念的普及之路
数据显示,中华遗嘱库的服务需求逐年增长。2023年,遗嘱咨询数量达478850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11868份。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也从2013年的77.43岁下降至2023年的67.82岁,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立遗嘱不仅是对财产的安排,更是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正如陈凯所说:“立遗嘱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安排。”
法律效力与社会认可
为了确保遗嘱的法律效力,中华遗嘱库建立了严格的登记保管制度。每一份遗嘱都经过专业法律团队的审核,并采用先进的电子登记系统进行数字化存储。自2018年起,中华遗嘱库系统还接入了“司法电子证据云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备案。
截至2023年底,已有百余份涉中华遗嘱库遗嘱的判决书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所有遗嘱均被认定真实合法有效。此外,公证处、公安派出所、拆迁办、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单位也会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为居民办理相关事务。
未来展望:让遗嘱成为家庭幸福的保障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遗产规划与传承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中华遗嘱库将继续推动遗嘱观念的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立遗嘱的重要性。
陈凯表示,未来将探索更多创新服务模式,如遗产管理人制度、意定监护协议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将加强与金融机构、不动产部门的合作,为遗嘱执行提供更多便利。
中华遗嘱库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可以有效减少遗产纠纷,维护家庭和谐。正如一位用户在小红书上分享的那样:“法律框架虽硬,但智慧规划能软化其棱角。”这或许正是中华遗嘱库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