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投资却预售仅3000万,《蛟龙行动》为何陷入困境?
10亿投资却预售仅3000万,《蛟龙行动》为何陷入困境?
2025年春节档,一部投资高达10亿元的国产大片《蛟龙行动》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预售票房仅3000万元,首日排片占比不足6%,黄金场次占比更是低至4.2%。这部由博纳影业出品、林超贤执导的军事动作片,为何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宣发不足,起跑即落后
《蛟龙行动》的困境,首先源于宣发预算的严重不足。片方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制作,虽然保证了影片质量,却在宣发阶段捉襟见肘。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其他影片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规模宣传,而《蛟龙行动》却显得默默无闻。
更令人担忧的是,博纳影业近期陷入资金困境。据报道,该公司已连续四部主投影片亏损,包括《别叫我赌神》《刀尖》《爆裂点》和《传说》,票房均未达预期。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博纳影业不得不向韩寒的上海亭东影业借款4000万元用于《蛟龙行动》的宣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片方的无奈与焦虑。
恶评如潮,口碑受挫
除了宣发不足,《蛟龙行动》还面临着社交媒体上的恶意差评。总制片人于冬在路演活动中表示,影片遭遇大量非理性的一星评价,这些评价并非基于影片质量,而是出于竞争目的的恶意攻击。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影选择,也对影片的口碑传播造成了严重阻碍。
制作精良,诚意满满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蛟龙行动》的制作团队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作为国内首部潜艇电影,影片在制作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
- 一比一还原真实潜艇,甚至在影棚外搭建
- 挖掘18米深水库模拟深海环境
- 实景拍摄深海油田营救、潜艇对决等大场面
- 强大的演员阵容:黄轩、于适、张涵予、段奕宏等实力派加盟
影片延续了林超贤导演一贯的硬核风格,从开场就带给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体验。深海油田营救、潜艇遇险、机器狗对决等场面一气呵成,营造出堪比主题乐园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大场面的呈现,正是中国电影工业进步的体现。
重工业电影的希望
《蛟龙行动》的遭遇,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低成本、低质量的电影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真正的大制作却因各种原因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重工业电影如《蛟龙行动》的出现,对于提升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吸引观众重返影院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于冬所说:“中国电影需要《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这类影片不仅能够提供震撼的视听体验,更能展现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为观众带来真正的影院价值。
呼吁与期待
面对《蛟龙行动》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是否还需要这样的重工业大片?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要让这样的电影持续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 影院应给予更多排片支持,特别是黄金场次
- 观众应理性评价,避免受到恶意差评的影响
- 行业应关注重工业电影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正如《红海行动》在2018年凭借口碑逆袭成为春节档冠军一样,我们期待《蛟龙行动》也能凭借过硬的质量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让我们给予这部诚意之作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它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