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人到5000人:沙家浜畔的壮志豪情
从25人到5000人:沙家浜畔的壮志豪情
1939年,新四军第六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东进抗日,5月8日到达无锡梅村,无锡因此成为新四军“江抗”东进的第一个落脚点和抗战基地。“江抗”东进后,大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日军火车站、火烧日军虹桥机场,声威大振。5个月时间,部队从东进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在一次战斗中,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率部与日军激战,部队遭受重创,25名伤员被紧急转移到阳澄湖畔的沙家浜。这里芦苇丛生,水道纵横,是天然的隐蔽之所。当地群众在阿庆嫂等人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员,为他们提供食物和药品,帮助他们养伤。
在这25名伤员中,有一位名叫刘飞的年轻战士。他虽然身负重伤,但意志坚定,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胜利的信念。在伤员们逐渐康复后,刘飞开始组织他们开展地下活动,建立秘密联络点,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
1940年,刘飞等人抓住战机,一举歼灭了驻守在沙家浜的日伪军,重新夺回了阵地。随后,他们以此为根据地,不断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在刘飞的领导下,这支从25人发展起来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为拥有5000多人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成为苏南地区抗日的重要力量。
刘飞的英勇事迹和卓越领导才能,使他成为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这一角色的原型。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常说:“为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为全国老百姓翻身求解放。”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
如今,沙家浜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感受沙家浜精神。在新时代,这种军民团结、坚持斗争的精神,正以新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光大。
2024年,常熟市沙家浜镇联合周边乡镇举办“星星火种聚阳澄 红色基因代代传”环阳澄湖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参赛选手们通过讲述阿庆嫂智救伤员、沈菊英英勇就义等红色故事,让观众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绵延不绝的怀念和敬意,更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精神的颂扬与传承。
沙家浜的故事,不仅是新四军抗战历史的缩影,更是一曲军民团结、共同抗日的壮丽篇章。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