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评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刘兰芳:评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熟悉的评书结尾,曾伴随无数人的成长。在众多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刘兰芳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之一。她以一腔热血和精湛技艺,将传统评书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当代评书界的一面旗帜。
从东北大鼓到评书皇后
1944年,刘兰芳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曲艺世家。母亲和姨母都是东北大鼓艺人,自幼耳濡目染的她,16岁便进入鞍山市曲艺团,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她先后拜孙惠文、赵玉峰等评书名家为师,系统学习评书艺术。
1979年,是刘兰芳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她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了评书《岳飞传》,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引起轰动。据统计,当时全国有100多家电台播放这部评书,听众达数亿人次。《岳飞传》的发行量更是突破百万册,多家报刊杂志转载,部分情节还被改编成京剧、连环画和灌制唱片。
艺术特色: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刘兰芳的评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传统评书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她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表演富有激情,能够将历史故事演绎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在艺术创新方面,刘兰芳大胆尝试将东北大鼓的演唱技巧融入评书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唱说结合”的艺术风格。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形式,也使她的表演更具感染力。
评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深知评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她不仅通过演出传播评书艺术,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评书演员。她收叶景林为徒,毫无保留地传授评书技艺,为评书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刘兰芳还致力于评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她创作了大量现代题材的评书作品,如《中国母亲风采》《中华好人颂》等,这些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评书的艺术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艺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刘兰芳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她荣获“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称号,被评为二〇一九“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次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送欢笑小分队”走进革命老区的慰问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地区。她还走出国门,到土耳其、日本、英国、美国、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进行访问演出和文化交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
结语
如今已80岁高龄的刘兰芳,依然活跃在评书艺术舞台上。她用一生的执着和热爱,为评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尊敬和喜爱,更为评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树立了典范。正如她所说:“只要观众喜欢,我就一直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