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破解蛇类进化之谜:从有腿到无腿的26次艰难演变
中国科学家破解蛇类进化之谜:从有腿到无腿的26次艰难演变
蛇类是地球上最独特的生物之一,它们没有四肢,身体却能灵活地在各种环境中移动。从热带雨林到沙漠,从地面到树上,甚至在水中,都能看到蛇的身影。但你可能不知道,蛇的祖先其实是有腿的。那么,蛇的祖先为什么失去了双腿?这个困扰了科学家们多年的问题,最近终于有了答案。
重大突破:蛇类进化之谜被破解
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揭示了蛇类进化的重要遗传机制。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蛇类四肢缺失之谜,还为我们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团队和方法
李家堂团队选择了来自12个科的14种蛇类进行研究,这些蛇类代表了约84%的现存蛇类物种。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成功组装了这些蛇类的全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此外,他们还结合了之前发表的基因组数据和新测序的转录组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蛇类系统发育框架。
关键发现:蛇类特征的遗传基础
研究团队发现,蛇类PTCH1蛋白中特异性缺失的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是导致其四肢缺失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为长期以来关于蛇类四肢退化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除了四肢缺失,蛇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身体延长。研究发现,大量编码和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快速演化,驱动了蛇类身体的延长。为了适应这种延长,蛇类的内脏器官也呈现出不对称发育的模式。例如,大多数蛇类的左肺趋于退化,而右肺则相对发达。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蛇类丢失了控制器官对称发育的DNAH11和FXJ1B基因,这是导致其肺部不对称发育的关键因素。
特殊蛇类的适应性进化
研究还探讨了红外感应蛇类和穴居盲蛇类的特殊表型演化机制。红外感应蛇类(如蟒蛇、蚺蛇和蝰蛇)能够感知红外光谱,这与PMP22基因和NFIB基因的非编码调控元件趋同演化有关。而盲蛇类则通过视觉感受RPGRIP1基因的丢失及几丁质酶CHIA基因的快速演化,适应了穴居生活,并形成了专食蚂蚁及蚂蚁卵的独特食性。
研究意义和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是首次对蛇类进行大规模组学研究,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其特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蛇类复杂适应性的理解,也为脊椎动物演化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聚焦开发玉米蛇为模式动物,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并将致力于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支撑。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得以一窥蛇类进化背后的遗传奥秘。从有腿到无腿,从短小到细长,蛇类的演化历程充满了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发现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蛇类,也为研究其他脊椎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