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700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上海老城厢:700年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上海老城厢,这座承载着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城,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源地。从南宋时期的港口小镇,到明代的县城,再到近代的商业中心,老城厢见证了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这里不仅是上海的地理标志,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
千年古城的沧桑历史
老城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91年,元朝设立上海县,县城就位于今老城厢地区。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上海筑起了周长9华里的城墙,这道城墙围合成今日老城厢的大致轮廓。城墙内,徐光启、陆深、董其昌等名士辈出,上海逐步发展为“东南壮县”。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发展,老城厢逐渐失去了行政、经济与商业中心的地位。然而,这里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在淞沪战争中,老城厢遭到严重破坏,但其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依然延续至今。
文化遗迹里的历史记忆
老城厢内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每一处都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豫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由明代进士潘允端于1559年建造,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错落有致,是明清时期江南园林艺术的典范。
城隍庙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红墙泥瓦,飞檐翘角,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此外,老城厢内还保留着众多老字号店铺,如童涵春堂国药号、吴良材眼镜店、老饭店、德兴馆等,这些百年老店见证了上海商业的繁荣发展,也承载着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商业繁荣的发源地
老城厢是上海商业的发源地,自南宋时期就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乾隆年间,“凡远货贸迁者,皆由吴淞江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接,帆樯比栉”。至嘉庆时,“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
各地商贾云集,会馆公所组织应运而生。商船会馆、潮惠会馆、三山会馆、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经济活动中曾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会馆不仅促进了上海近代工商业繁荣,还为日后建设法制化、规范化的民间工商团体打下了基础。
保护与更新中的新生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城厢的保护与更新工作。2020年以来,老城厢的改造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拆迁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对这座现今上海主城区范围内历史最为悠久、拥有730年建县史的江南古县城的再开发,正在加紧实施之中。
华润置地的“士林·润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项目在保留老城厢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实现新旧融合。项目整体组团呼应老城厢原有的怡兴里、寿康里等组团,保留整体肌理风貌的连续性。比如怡兴里组团就通过保留拐弯抹角记忆特征,沿袭里弄老城厢风貌,寿康里组团则呼应中式里弄风貌,整个项目区位内共有35个石库门门头,4个过街楼&巷门、44个外立面及门窗套等构件、10个内天井样式及其他特色构件,对以鱼骨式、尽端式、丁字路、曲尺弯为特色的街巷存续也是力求原汁原味的还原。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老城厢也在进行现代化改造。黄浦区规划局副局长周弦表示,老城厢片区的规划发展,最焦点的问题还是民生改善,“从保护的角度和城市空间、建筑单体的角度,老城厢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但确实住在里面的人生活品质比较差。怎样才能完成社会经济多方面价值整体实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她表示,在2022年成片旧改完成之后,还有一些零星旧改的工作,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更大。
上海老城厢,这座见证了上海7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城,正在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上海的地理标志,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在保护与更新中,老城厢将继续讲述着上海的故事,展现着这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