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社区流感防控体系,AI赋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上海创新社区流感防控体系,AI赋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基层是流感防控的主战场,必须从人才和能力两方面着手提升。”近日,在基层卫生健康发展与传播大会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分享了上海在流感防控和治疗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他指出,提升基层的流感防控能力需要从“人才”和“能力”两方面着手。这包括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和全科医生对流感的认识,以及提升基层社区的检测诊断能力,比如普及抗原检测和必要的基因测序技术支持。
创新监测体系,提升基层防控能力
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监测体系,将社区卫生服务点和功能社区纳入常规监测范畴,以加强对流感的监测和管理。同时,通过AI系统辅助下的处方前置审核,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通流感疫苗线上预约服务。居民可通过“健康云”APP或“健康云Pro”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针对学生群体,还专门开设了“学生流感接种”通道,方便学校和托幼机构组织接种。
AI赋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上海市东方医院,一个名为“基座引擎”的实时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正在为流感防控提供有力支持。该平台通过“湖仓一体化”分布式数据集群,将纷繁复杂的医疗数据标准化处理,形成可识别的大数据。医生可以通过任意角度的检索关键词,展开全维度搜索,精准抓取关键数据,并实时生成可视化内容。
以去年冬季流感季为例,该平台显示东方医院患者总数12837人,呼吸道感染患者1410人次,506人次通过处方购买了玛巴洛沙韦片。通过对比分析,平台发现甲流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去年11月为283人次,12月最后一周达1482人次,今年1月首周更是增至2400人次。
基于这些数据,医院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调配更多人手到门诊,提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通知公卫、疾控部门做好高龄重点人群的监测及疫苗接种,对药物采购速度和可能转为肺炎的重症患者做好预案。
医联体联动,构建医疗协同链
东方医院通过“基座引擎”在区域内构建医疗协同链。目前,急性呼吸传染病预警系统已向医联体社区开放,着力打造“东方医院—浦东新区医联体—公共卫生中心”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
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曹亚军表示,基于这一平台,社区医生在流感高发季接诊时更有信心。如遇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转诊东方医院,患者尚未到达前,先期就诊数据已实时传输至专家电脑端。
规范管理,保障用药安全
为规范基层用药,上海建立了区域处方集中审核制度,统一县域处方前置审核规则。通过AI系统对处方进行合理性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推动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中的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向基层下沉,满足转诊用药需求。
紧密型医联体可作为整体研究确定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品种数量,通过处方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为慢性病、常见病复诊患者开具处方,优化药品配送服务。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用药不受“一品两规”限定,保障各成员单位在用药目录范围内合理配备使用药品。
上海的这些创新举措,为提升基层流感防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监测体系的完善、AI技术的应用和医联体的协同,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诊疗效率,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