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方式说话,家庭关系更和睦
用对方式说话,家庭关系更和睦
“你最近怎么总是玩手机?”
“我就是看看新闻,你别管了!”
“你这样会影响学习的,别总是玩。”
“你烦不烦啊!”
这样的对话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很多家庭中,类似的沟通每天都在上演。父母出于关心,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却往往被误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或许就在一个被广泛忽视的沟通法则中——梅拉宾法则。
什么是梅拉宾法则?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沟通认知的理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信息的传递效果并非主要取决于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受到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信息的总效果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 7%来自语言内容
- 38%来自语调和声音
- 55%来自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这个被称为“7-38-55法则”的理论,揭示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说了正确的话,却得不到预期的回应。在家庭沟通中,这个法则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和理解程度。
如何在家用沟通中应用梅拉宾法则?
1. 降低音量,传递爱意
在一次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母亲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播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结果只有13.3%的孩子能正确复述内容。这个实验表明,过高的音量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降低沟通效果。
一位育儿博主分享了她邻居妈妈的“低声育儿”故事。当发现孩子在墙上乱画时,这位妈妈没有大声斥责,而是轻声说:“画在墙上的画,要有专业的画笔才好看,你先用蜡笔在本子上练习好了,我就给你买专业的画笔。”这种温和的语气不仅避免了冲突,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2. 调整语调,增进理解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约翰·加布里埃尔曾说过:“有效的沟通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一位父亲在辅导儿子数学时,改变了以往严厉的语气,转而用温和的语调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你觉得可以从哪个角度入手?”这种转变让儿子从抵触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
3. 用表情传递温暖
耶鲁大学的研究显示,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时,他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一位母亲在得知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积极的面部表情和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了支持而非压力。
梅拉宾法则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梅拉宾法则主要适用于情感和态度的传达,而不是所有类型的交流。在讨论技术细节或逻辑性强的内容时,语言内容的比重会更高。因此,在应用这一法则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
结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沟通的艺术。梅拉宾法则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情感交流。通过调整我们的音量、语调和表情,我们不仅能够改善家庭沟通的效果,更能让爱意传递得更深更远。
记住,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轻柔的话语、一个开放的姿态,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梅拉宾法则点亮我们的家庭沟通,让爱在每一个细节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