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如何优雅应对亲戚的“灵魂拷问”?
春节回家,如何优雅应对亲戚的“灵魂拷问”?
春节前夕,一则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一位年轻人在回家途中,接到家人的视频电话,电话那头是奶奶忙碌的身影,她正在寻找特意为孙子留的柿饼。尽管柿饼已经变质,但这份心意却让年轻人破防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春节回家并不总是如此温情脉脉。对很多人来说,春节回家意味着要面对亲戚们的“灵魂拷问”: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工作怎么样?收入多少?……
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往往让人感到尴尬和困扰。为什么我们想回家,却又害怕回家?如何应对这些尴尬的询问?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困扰着无数年轻人的问题。
为什么会被“逼问”?
人际关系专家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在《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一书中指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家庭关系中的“边界感”缺失。她认为,家庭中的绝大多数纠纷都是由于界限出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依赖共生和互相纠缠。
依赖共生关系,也叫共生关系、关怀强迫症、拖累症等,指的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有一种人非常喜欢照顾别人,他们的价值感要从关心别人和照顾别人这件事上获得。如果他们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会非常难受,而且这种关心还非要别人接受不可,不管别人是不是真的需要。比如亲戚们看到你过年回家仍单身,一天给你安排了3场相亲。
互相纠缠是指未发展的自我以正常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为代价,与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过分亲密,有过多的情感卷入。这样的人通常认为,如果没有重要他人的不断支持,自己会无法生存或者不快乐。比如,母亲去给姐姐带孩子,每到节假日,弟弟连招呼都不打就直奔姐姐家去,扰乱了姐姐家的日常生活。
如何优雅应对?
面对这些尴尬的询问,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塔瓦布提出了设定界限的三个步骤:明确告知、直言不讳和消除内心的不安。通过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然而,在我们和家人明确界限时,往往会被转移话题或者忽略,让我们的沟通效果大打折扣。这时的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告知自己的态度”“保持一定距离”和“转变你的回应方式”等方法进行“明确界限”的尝试。比如——
明确告知态度:不要再假装一切都很好,也不要再为了维持表面的和睦而保持沉默。健康的关系需要态度鲜明的对话和明确的界限。
保持距离:在无法说服倔强的家人时,既不想继续,又没准备好离开,不妨与对方拉开距离。保持距离是一种策略。你可以先迈出一小步,从减少与对方的接触开始。
转变你的回应方式:就算人们习惯了你的行事风格,你也不必一成不变。一开始,其他家庭成员会惊讶于你的变化。就让他们惊讶吧。
家庭关系中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许多改变并不能通过一两次谈话一蹴而就,如果你想和那些不愿意改变的家人保持关系,那你必须做出改变。先努力接受现实,对你无法控制的事要有耐心,要知道问题在何处,再用具体的办法一一尝试。当然,建立边界感并不意味着要切断与家人的联系,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们相处,让彼此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建立边界感是为了更好地相处。塔瓦布提出了六大策略:
控制时间。弄清楚你与对方最多能相处多久不会失去耐心、变得焦躁。
避免激烈的对话。你可能不愿意与兄弟姐妹讨论一些话题。哪些事不能提?你应该听多久再转移话题?
只谈论你觉得自在的话题。想让亲人们更多地了解你什么,你就说什么,说之前先做好准备。如果有人问了个让你措手不及的问题,你可以这么说:“我还没打算说这事呢。”“这事我还没想明白,现在没办法谈。”“我知道你很担心。等我准备好了,一定会跟你详细聊聊。”
想方设法增进感情。有时候,高质量的相处胜过经常见面。你们不一定非要经常见面才能增进感情。不要强迫自己跟对方在一起时间太久。选择一项你们都喜欢的活动,比如一起看双方都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者去新开的餐厅共进晚餐。
尊重彼此的差异。与众不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欣然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决定了与别人相处,也应该欣然接纳他们与生俱来的样子。爱一个人意味着接纳他的独特之处。
设定界限、坚持界限。人和人的相处需要界限。你有责任设定你的界限,设定后你还得确保别人不能越界。例如,你既然跟哥哥说了,如果下次还想借钱,必须先把这次欠的钱还清,那你就得说到做到。也许他还会向你借钱,这你无法改变,但你可以明确你的界限。
写在最后
春节回家,面对亲戚们的“盘问”,我们不必过于焦虑。记住,真正的关心应该是包容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充满好奇和窥探的。通过建立边界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健康和谐。所以,不妨试试上述的方法,相信你一定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