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隋代和元代运河为例,对古代运河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索
以隋代和元代运河为例,对古代运河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索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长约2700公里,贯穿中国东部平原乃至大部分地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历经隋、元等朝代的建设,大运河不仅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将重点探讨隋代和元代运河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大运河亦即古代所筑人工运河,其开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人民多少心血和血汗。
时至今日,历朝历代修建的大运河加在一起,几乎穿过中国东部平原乃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长约2700公里。
大运河对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运河仅有部分仍可使用,还有部分已被废弃,但我们不应忘记它的历史价值。
那么大运河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以及历代王朝对它的使用情况又怎样?今天,我们主要从大运河自身的历史,功能及隋朝,元朝两个较为典型的王朝来分析大运河地位的重要性。
古时不像近代拥有4个车轮的跑车、时速可达数百公里的火车、高铁、何况是空中呼啸而过的飞机。
当时交通运输大体有水路与陆路之分,远古初期水路运输靠天然河道河运,天然河道天然产生并被人利用,它比陆地沟沟壑,山川连绵更方便,更省事,更省力,更节约。
只要一叶扁舟或三五成群的船,便能把老百姓需要的衣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运送,再加上船的运输量比马车和牛车仅多很多,因此人们对河运自然偏爱。
但河运大多仅运行于沿河少数城市,距离河道太远,河运却很不方便,因此手工开挖运河的方法便悬垂于民间,发挥于民间,直至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之大运河。
最早期的大运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那时诸侯国间战乱不断,相互攻伐兼并,所以军事上所用物资的运输日益增加。
战争期间,人力对等时,武器越多,争霸天下越有利,各诸侯国都费尽心思以求能运送更多的军事用具。
有为此专门凿山开山的,也有专门为此建桥搭桥的,还有为此专门挖坑填坑的,这类现象在这段时期里数不胜数。
其中吴国执政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考虑到利用江淮原江河湖泊和以此为基础建造一条人工河道直达江淮之海与周边自身天然河道相连,使交通省时又安全。
在此情况下继续向北推进,吴国伐齐就比较方便了。夫差为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英豪,鼎力支持运河建设,并在扬州上开凿邗沟以与长江三角洲原天然河道相通。
这样他又成为古代开大运河之首,同时对以后各朝代开大运河起着典范和统率的作用,经吴王夫差之手筑成的邗沟从此亦成为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今仍被沿用。
战国时代吴国还在距邗沟较远处陆续开挖大沟、鸿沟,使当时江淮一带各江河得以交流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开挖的运河对当时及以后扬州地区的开发起了关键作用,同时对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起着重要桥梁作用。
秦始皇时,秦国所修灵渠与郑国渠,汉朝所修槽渠与鉴湖,魏晋南北朝所修一些地段修运河等,对以后隋朝与元朝开凿大运河产生过积极影响与推动。
经过前朝的持续努力。隋朝疏通大运河,相对要简单得多。
刚才说了自春秋战国时期至隋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历代劳动人民对人工河道的开挖建言献策,这些人工开挖的运河也均能与当时天然河道相连通,因此从水路上看可通达我国大部分地区。
这样,不论在运输量上,还是在运输费用上,古代水路运输较其陆路更有优势,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更方便快捷。
这些四通八达的河道还为以后凿通隋唐大运河打下了坚实基础,正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时,经前人不断地开掘所凿,只要把这些自然河道与旧时所凿运河或沟渠联系起来,便可加以利用,起到很大的作用。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魏晋南北朝而又与大唐盛世相连的大一统王朝,尽管隋朝在历史上仅占短短三十七年时间,但是这三十七年中,隋朝对后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难以抹杀的贡献。
例如我们熟悉的三省六部制度,府兵制,科举制度和隋唐大运河等,都可视为隋朝大运河在史书写作上亦留下浓重的一笔。
隋朝立国之初,首先是隋文帝统一天下,在其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整饬家国,广通渠即在其主持下开凿而成,后来又有了隋炀帝统治下修建的隋代大运河。
那时,隋炀帝昏庸无道已为世人所熟知,为了能往返于南北各地沿河一带,领略各地风土人情,下诏对前朝现有人工运河二次筑成,互相贯通。
从此,一条全新的隋朝大运河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它成了沟通南北,联系东西的交通要道。隋炀帝还经常乘船从这大运河出发去我国各地游玩。他去哪里都是一派繁荣景象。
隋朝立国后经济重心向北方迁移,大运河亦环绕当时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建,交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又为以后唐宋之兴盛奠定了经济基础,宋朝运河经济更盛。
元朝立国之后,经济重心又重新向北京转移,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各区域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与全国边陲地区之间的往来,加之元朝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偏爱南征北战,等等因素。
他的子孙为续写父辈们的大旗,统治者忽必烈决心吸取前朝的教训,重新修建大运河。
朝廷下诏开挖三条人工河道——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沟通南北交通的同时,正式塑造了今天大家熟知的京杭大运河。
许多年以后,元朝不断进行改革,缔造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海外贸易、商品经济迅速向元朝扩张,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几代王朝繁荣的标志。
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运河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但并不像隋,元那样花费了大量的人,物,财进行建设,因此我们现在见到的京杭大运河多为隋,元时期的产品。
那么隋朝、元朝为什么修建大运河?他们建大运河又是为了什么?一、问题的提出这两个朝代对大运河的开发目的性很强,但是开凿目的却有点不同。
隋朝时,宫廷主要是希望加强东北与江淮地区之间的联系,控制该段土地,经比较水路发展较陆路交通更省钱省工,这句话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
就隋炀帝本人而言,贪图享乐和骄奢淫逸等观念使得其对大臣们关于开渠之议更举重若轻,因此隋朝大运河筑地可谓没有阻挡。
元朝开凿大运河旨在将逐步扩张的疆域联系在一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土最辽阔的一个王朝,为了治理祖先南征北战所得之地,输送了大批老百姓所需之食物。
前朝虽然有了数量众多的人工运河,但是没有达到朝廷对运河的要求,因此决定开挖一些新型人工河道来促进本朝疆域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
二、隋朝大运河基本上都集中在当时政治重心长安、洛阳一带,元朝大运河则不只是环绕当时经济重心北京一带,在山东,临清,济宁这些不是经济重心的地区,也大都有所兴建。
尽管两个朝代对大运河建筑位置的思考有所不同,但都没有影响大运河对本朝经济的推动作用,京杭大运河把南北经济纳入一个系统。
前两点提到的主要是两朝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大运河在两朝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隋朝也或元朝乃至于其他各朝实际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谈到运河的功能,绕不过去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根本层面:
一是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统一;
二是在经济上推动了沿河城市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渐渐冲击着原本靠小农经济为生的普通百姓,运河大开发使两朝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东方大国形象不断被引进国外;
三是文化方面,运河开通使众多区域百姓相互往来、人文地理相互传播、促进各民族融合,同时有利于华夏民族精神形成。
其中除优势之外,还存在着运河开凿所需劳动力多、朝廷征用民间百姓且补助少乃至无补助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激化了封建社会中各阶层的冲突。
但从整体上看,运河的疏通仍然是利大于弊的,特别在我们现代人的心目中,开凿运河更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潜移默化地成为当代人具有的文化自信源泉之一。
从历史上看,运河开通成了南北沟通之桥,在古代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老百姓的智慧。您对这个问题有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