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蟳埔村:泉州港畔的闽南文化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蟳埔村:泉州港畔的闽南文化瑰宝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F%B3%E5%9F%94%E6%9D%91/9704523

蟳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是泉州港北岸的重要村落。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蟳埔村概况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中心市区东南,距市区约10千米,坐落在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总面积约2.3平方千米,岸线总长3千米。2019年,蟳埔村居民1970户,户籍人口约7000人。

蟳埔村背倚鹧鸪山,三面临海,拥有独特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18.8℃,年日照442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36.1毫米。

历史沿革与名称衍变

蟳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末明初,一姓氏为候的富者在此安葬,墓主人立一墓牌,上书“明朝候氏之墓”。此后,翁氏定居,庄、陈、吴、蔡、张等姓氏相继迁入。明永乐年间,紫云蟳埔始祖黄驾山从惠安下村逃荒至此定居,开始从事渔业生产。

抗日战争时期,蟳埔村属于临江保。解放初期,蟳埔、金崎、霞圹三村合并为临海村。1951年,随着县、市分治,蟳埔村归泉州市管辖。2003年,蟳埔村被设为社区,共分七个居民小组。

经济与社会

蟳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90%的人口从事渔业相关行业,拥有近100艘外海捕捞渔船,内海以蚵养殖为主。蟳埔的海产品产业是支柱产业,其总产值占全村工农业产值的47%。

近年来,蟳埔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最高峰接近10万人次,拥有簪花民俗写真店330多家。2023年,蟳埔民俗文化村累计接待游客超4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亿元。

村落特色

蟳埔村以半曲形与丰海路主干道相连接,整体呈网格状分布,形成网状的街巷特征。居民房屋建造密集,通道空间略显狭隘,而巷道支路和街网状交集处则成为人流主要聚集处,沿街设有餐饮、购物点与渔民商贩临时性的交易点,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商贸环境。

蟳埔村最著名的建筑特色是蚵壳厝,这种建筑始于宋末元初,以蚵壳为主要建筑材料。蚵壳厝具有天然的通风气孔和良好的隔热性,冬暖夏凉,且蚵壳墙体坚固不易腐蚀,比红砖更加适合当地潮湿的气候环境。不同阶段的蚵壳厝在建筑风格上有所差异,通常在基底以上四围铺上红砖块和条石,其他墙面嵌以白色蚵壳,有的还采用红砖方形窗户或红砖方框搭配蚵壳装饰,呈现出红白相间的独特效果。










历史文化

蟳埔村的蟳埔女服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被誉为“头顶花园”和“四季花坛”。蟳埔女的头饰被称为“簪花围”,幼童时就喜将菊花、玉兰花、山茶花等插满双鬓,十五岁后要梳“大盘髻”,髻的周围鲜花团簇,可以绕三个小环到七环不等,并配以玉钗、银钗、梳子等饰品。蟳埔女的服装简朴宽松,上身穿着赤褐色的“薯榔衫”,下身穿黑色宽筒布裤,腰间系红色腰包。2005年,“蟳埔女服饰”成功申报首批省重点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蟳埔村的神诞节庆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廿九、三月廿十、九月初九都会举行“妈祖巡香”游行活动,各家各户设立“香妈桌”,蟳埔女“簪花围”,打扮得光彩照人出席这盛大的活动。

风景名胜

蟳埔村内有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顺济宫是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舟船商贾的精神支柱。宁海庙也称圣姑娘娘庙,位于鹧鸪山下,海内外信徒众多。富美宫供奉萧太傅,俗称阿爷,白鬓公,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荣誉称号

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

知名人物

蟳埔村历史上涌现出多位知名人物,包括原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私人秘书翁连福,抗日烈士黄丙丁,以及多位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