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能做些什么?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能做些什么?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这是留守儿童小明(化名)经常问的一句话。在贵州册亨县,像小明这样的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60-70%,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情陪伴。
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高达6693万。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发展,还可能导致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家庭缺位: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留守儿童的心中会有一个黑洞,随着父母陪伴时间的缺失,黑洞会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爱和时间去填补。”公益组织“大山小爱”的工作人员这样形容家庭缺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在贵州板万村幼儿园,每年六一儿童节举办的亲子时装秀上,大多数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牵着手走秀,只有少数孩子能由妈妈陪伴。这种场景直观地展现了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
多方行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从政府、学校到公益组织和企业,都在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贡献力量。
政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推进
以广东为例,新修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8种不再符合保障的情形,并设置了过渡期,确保政策衔接平稳。同时,优化了补贴发放方式,加强了医疗和教育保障。
学校教育:心理辅导与情感引导双管齐下
在贵州巧马镇中心校,学校开始定期进行心理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板万幼儿园则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自信。
社会力量:公益组织搭建陪伴平台
公益组织“大山小爱”通过运营社区公共空间——“美好图书馆”,为乡村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和互动场所。这种“用空间上的归属感替代个体带来的归属感”的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持。
企业参与:爱心捐赠与公益活动并举
企业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透真品牌携手赵梦澈启动爱心公益项目,走进广西博白县名六村小学塘山教学点,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创新实践:从上海模式看未来方向
上海等地的创新实践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上海率先将受暴力侵害的儿童纳入心理健康关爱对象,并强调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测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前路漫漫:持续关注与共同行动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专家建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和共同参与。
作为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症、分离焦虑、多动症和抑郁症等。
让我们携手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贡献一份力量,让他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