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铁路局新规:女厕排队不再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铁路局新规:女厕排队不再难

引用
人民网
7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24-08/27/content_26077440.htm
2.
https://m.guokr.com/article/465485
3.
https://m.gmw.cn/toutiao/2024-08/24/content_1303830306.htm
4.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9-07/doc-incnhzpq4248491.shtml
5.
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237905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01A03MOP00
7.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8/21/content_zx6b0PFYlq.html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行业标准公告,对现行《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进行局部修订。新规对男、女厕位数量的要求作出优化,规定候车区(厅、室)内男女厕位比例应为1∶2。这一调整不仅解决了女性在公共场所长时间排队的问题,还提升了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项新规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让每位女性都能享受到更加舒适和便利的生活服务。

01

从“1:1”到“1:2”的突破

在火车站、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女厕排长队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公共厕所的设计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女性的需求。例如,男厕通常设有小便池和独立隔间,而女厕则仅有隔间,导致在同一时间内男厕能容纳更多使用者。尽管女性如厕时间较长,但男女厕位比例往往保持一致,导致女厕位相对不足,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国家铁路局这一新规并非灵感突发,实际上已经有很充分的制度铺垫。比如,早在2016年,住建部就曾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要求“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202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和母婴室等公共设施。

02

从“就地解决”到“平等如厕”

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公共厕所”这一说的——要是在大街上突然萌生了便意,男人一般找个隐蔽的地方就地解决,女人要么憋着回家,要么就跑到远远的树林里一再确认周围没人再解决。那时候,女人一般都是家庭主妇,上街根本不用多呆——只是买日用杂货而已,街上也没什么好逛的——想想四处都有人“就地解决”就明白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随处都是倾倒的垃圾、大小便,泰晤士河就是一条大臭水沟 | tvtropes.org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上,英国人乔治·詹宁斯(George Jennings)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座公共厕所。只要花一便士,人们就能体会体会这个新鲜事物。那会儿,超过80万人给钱进去一探究竟,其中就不乏女性。

温德米尔酒店内的乔治·詹宁斯商标 | Northmetpit / Wikimedia

不过,虽然观者甚众,女人们对这座公厕还是满腹狐疑——要在公共场合撩开裙子?当时的她们想想都觉得“离经叛道”。所以当时,“公共女厕所”这个概念,几乎没人接受。

直到20世纪以后,公共女厕所才开始多了起来。这并不是因为女人们突然想通了,而是因为出门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逛街”终于成了女人的乐趣,而不是家庭主妇的负担[1]。在大街、商场、公园,女人终于能昂首阔步、三五成群地出现了,女厕所也就成了公共场合必需存在。

03

从“无奈接受”到“积极改变”

这一调整的深层意义,不只在于尊重女性权益,其实也象征着公共服务应考虑更多细分需求,让每一个群体能够感受到社会文明。除了女厕的调整,其实还有些类似的服务也有待改善。比如,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总体还很缺乏,还有的母婴室被占用或者设置不规范,让带娃的宝妈尴尬无措;相关部门早就提出应建设的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在公共场所的分布也还很不乐观,让父母带异性孩子、子女带异性老人外出如厕,也面临很多不便。

让男女厕位1∶2渐渐成为公共服务标配,也希望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等更多公共服务空间,也能早日从观念变成现实,让公共文明被更多人群直观感受到。

04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争取”

当女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工作后,她们开始呼吁“厕所平等”。1989年,第一个“厕所平等”法案在美国加州通过,由一位不堪忍受等老婆上厕所的男参议员提出。不过,直到1993年,美国国会大厦参议院所在楼层才有了第一间女厕所[4];而众议院甚至直到2011年,才开始有第一间女厕所[5]。

从没有到有,从面积一样大到意识到这还不够,一些建筑设计师开始想方设法从设计上解决排队问题。在纽约市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有一处“女性专用厕所”。中央车站的其他厕所都分男女,但是候车区的这个可是女性独享的——它由两间女厕所构成,其中一间是从过去的男厕所改过来的[6]。

纽约中央车站的女性专用厕所 | 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在新加坡,一些新建的公园、会议中心等公共场所,也遵循了女厕所应略多于男厕所的建造原则[7]。而在中国,也有许多人关注着这个问题。2012年在广州,几位女大学生发起了“占领男厕所”的行为艺术,旨在向公众及政府呼吁厕位分布更加合理,公共场合男女厕位应达到1:2[8]。

2012年在广州,几名女生发起的“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 | cntv.cn

如今,解决这个问题的明确尝试终于出现。2016年12月起,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将人流集中场所的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调整为2:1或更大。这个标准的出台对于有过无数排队经历的女性无疑是个好消息[9]。

编号CJJ14-2016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被批准成为行业标准,自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05

从“单一改善”到“系统优化”

除了更好地解决女性旅客旅途中所面临的“如厕困境”,此番修改《规范》也是铁路管理部门推动各地火车站系统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种举措。《规范》要求“按照最高聚集人数比例设置厕位”,这样的做法不仅充分考量到了女性旅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而且平衡了男性的如厕需求。换言之,这样的做法并未因为增加女厕位而减少男厕位的供给,而是让厕位数量和比例的设置建立在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基础之上。这也为后续各地火车站进行厕位改造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规范指引。

近年来,关于公共场所男、女厕位比例设置的相关规范,除了各地依据当地实际对公厕设计标准作出要求外,住建部也曾予以明确相关规范。比如,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要求“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持续提高女厕位占比,并对相关细节同步作出安排。

事实上,“女厕所排长队”的话题近年来频频登上互联网社交平台热搜榜,这也反映出“公共场所女性如厕难”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2022年3月,《瞭望东方周刊》曾刊文指出,早在2012年,女厕排队问题曾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近十年来,在全国、地方两会上,也常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建议。有多位受访对象对本刊记者表示,商场、餐厅等场所女厕排队五六分钟较为常见,在节假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有受访对象还曾排队将近20分钟。

文章称,根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如厕所花时间是男性的2.3倍。也有多项研究表明,根据女性如厕频率、方式和时间特点,加之部分女性还要照顾幼儿,女厕位需求2-3倍于男厕位。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性因素。重庆市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张华义曾分析,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女性较少参与家庭和社区外的社会活动,公厕设计很少考虑女性特殊需求,女厕的供需矛盾也尚未凸显,随着女性更多地进入到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便浮现出来。

06

从“局部调整”到“全面推广”

这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体现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尊重
  • 是推动性别平等和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一步
  • 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公共设施设计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它不仅解决了女性在公共场所长时间排队的问题,更体现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这一调整将为女性带来更多便利,让她们在公共场所的体验更加舒适。同时,这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促使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关注和满足女性需求。

这一调整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相应提高,这些“细节”就会被关注、被改变。国家铁路局的示范以及相关法规的支撑下,男女厕位1∶2渐渐会成为公共服务标配。而这一调整的深层意义,不只在于尊重女性权益,其实也象征着公共服务应考虑更多细分需求,让每一个群体能够感受到社会文明。

让我们期待这一新规能够尽快落实到位,为女性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希望更多领域能够关注和满足女性需求,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人性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