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教你如何保护金融理财基本权
“3·15”教你如何保护金融理财基本权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我们再次聚焦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频发,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根据《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金融消费者享有八项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八项基本权利,筑起金融消费安全网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消费者的八项基本权利,包括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信息安全权。这些权利旨在保障我们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时的利益不受侵害。
例如,财产安全权要求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确保消费者财产安全;知情权则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自主选择权保障消费者自由选择金融产品;公平交易权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公平合理的交易条件;依法求偿权保障消费者在受损时获得赔偿;受教育权要求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知识教育;受尊重权要求金融机构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信息安全权则要求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金融诈骗花样多,典型案例揭示风险
尽管有法律保障,但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金融诈骗案例:
数字人民币“跑分”诈骗: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交易的隐蔽性,进行非法资金转移。例如,上海首例数字人民币“跑分”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资金转移,涉案金额巨大。
虚假投资平台诈骗:一些不法分子搭建虚假的基金、外汇、股票或期货交易平台,诱骗投资者投入资金。如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假冒基金公司网络诈骗、虚假外汇交易平台诈骗等案件。
“以房养老”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不了解,诱骗其抵押房产,然后卷款潜逃。
个人信息泄露:通过社交平台数据泄露、恶意软件攻击、网络钓鱼等手段,不法分子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提高警惕,远离金融诈骗陷阱
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呢?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无论是投资理财还是保险业务,都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和渠道,不要轻信“内幕消息”或“高回报”承诺。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号、社保账号、信用卡号等个人信息,办理业务需要复印证件时,一定要注明用途。在使用公共Wi-Fi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进行网上支付或登录银行账户。
谨慎对待“高回报”承诺:任何承诺“稳赚不赔”“高回报”的投资都是诈骗,要保持理性,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委托代办要谨慎:如果需要委托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一定要选择值得信赖的人或机构,并签订详细的委托书。切记不要选择有不良嗜好的人作为受托人。
定期核查个人信用记录: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个人征信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下载国家反诈应用程序:通过国家反诈应用程序学习防诈骗知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诈骗行为或可疑线索,应立即拨打110报警。
共同守护金融安全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风险意识,理性参与金融活动。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公平、透明的金融消费环境,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