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发布新规:如何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应急管理部发布新规:如何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2024年10月12日,山东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潍坊市金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中毒事故,导致7人死亡、4人受伤。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警钟。
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企业在安全管理、作业规范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应急管理部发布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遏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限空间作业为何如此危险?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常见的有限空间包括污水井、地窖、地下室、化粪池、管道等。
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易燃气体或缺氧,导致中毒、窒息或爆炸。
作业行为:违规作业、盲目施救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作业前未进行通风和检测,未佩戴防护装备,以及在救援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等。
管理因素: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认识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作业审批和现场监护不到位,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缺失。
应急管理部新规重点内容
虽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根据以往相关规定和安全管理要求,可以推测新规将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安全投入。
风险辨识与评估:企业应对有限空间进行全面辨识,建立管理台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作业审批与监护: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落实现场监护责任,确保作业过程安全可控。
安全培训与演练: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防护设备与应急救援: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装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救援。
如何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结合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要求,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作业前必须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通风,并使用专业设备检测气体含量,确保安全后方可进入。
加强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作业环境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应急救援知识。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等。
落实现场监护制度:作业现场必须有专人监护,保持与作业人员的持续联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企业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规范承包商管理:企业不得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安全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要对承包商的作业活动进行严格监督。
结语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作业人员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企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作业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