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助力小海马生态养殖大丰收
轮虫助力小海马生态养殖大丰收
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一处海马养殖基地,一尾尾体态优美的海马在水中悠然游动。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海马繁育养殖基地,年产海马500余万尾,养殖储量约占全国七成。而在这背后,有一种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生物——轮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轮虫,这种体型微小的浮游动物,是小海马最重要的开口饵料。它们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能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轮虫的蛋白含量通常在40%-60%之间,是鱼类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在海马养殖中,轮虫的培养至关重要。一种常见的培养方法是使用乳酵素、豆饼和尿素。具体操作为:每亩先投入2斤尿素,随后将乳酵素、豆饼和河水混合发酵3天,分两次全塘泼洒。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肥满塘,这是一种含有小分子蛋白肽的特殊肥料,能有效培育轮虫和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每月使用3-4次即可保持轮虫的持续供应。
小海马的养殖是一个精细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水温(18-25℃)、pH值(7.2-8.0)及溶氧水平。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小海马非常脆弱,需要高营养密度的食物来支持其快速成长。此时,轮虫就成为了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随着小海马的成长,逐渐引入丰年虾等多样化饵料,保证营养均衡。但轮虫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提供营养,它们还能改善水质环境,通过摄食浮游藻类、有机碎屑和细菌,减少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在实际养殖中,轮虫的持续供应是保障海马养殖成功的关键。例如,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精准控制水质和温度,实现了轮虫的稳定培育,为海马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来源。同时,该公司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开展海马基因测序、种质选育等研究,推动了海马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
海马养殖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对保护野生海马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海马资源急剧下降,海马属所有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通过人工养殖,可以有效缓解对野生资源的压力,同时满足医药和观赏市场的需求。
轮虫,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正在为海马养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海马这一珍贵的海洋生物将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