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心医学:让心理与心脏共同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心医学:让心理与心脏共同健康

引用
虎嗅网
9
来源
1.
https://m.huxiu.com/article/3348321.html
2.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98ba832e8921
3.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6745
4.
https://www.pumch.cn/detail/38750.html
5.
https://www.jstzhospital.com/gwrk/xwzx/yyxw/content_4182
6.
https://rs.yiigle.com/cmaid/1504020
7.
https://m.jfdaily.com/sgh/detail?id=1430007
8.
https://www.zyydb.com/newsDetail.aspx?id=4209
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48187/

“最近感觉没有那么焦虑了,心脏也舒服多了,也没再出现喘不过气的情况……”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心脏和心理健康多学科联合门诊,患者郑先生正和坐诊的“医生天团”沟通着近期的情况。原来,郑先生一直以为自己心脏有问题,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但经过检查发现心脏并无异常。最终,通过双心门诊的综合诊断,发现郑先生的问题源于抑郁症引发的躯体症状。经过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郑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也体现了双心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价值。那么,什么是双心医学?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呢?

01

什么是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是一门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将心理因素纳入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体系,强调在治疗心脏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这一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884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cobi提出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77年,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双心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胡大一教授于1995年首次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并在2006年发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推动了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

02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不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压力与心血管疾病

压力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可能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慢性压力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系统抑制等,这些反应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压力还可能促使人们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行为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焦虑与抑郁对心脏的影响

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而焦虑则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和高血压的风险升高。抑郁症不仅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还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病情更难控制。此外,抑郁和焦虑还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病程。

根据美国艾莫利大学的一项调查,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心理因素占45%左右。性格急躁的人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等因素都会通过大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分泌一些物质,比如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心跳加快、脸色苍白、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不仅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而且使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严重者可促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而诱发心肌梗死。

03

双心医学的治疗方法

双心医学的治疗理念强调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心理干预

  •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我效能,进而降低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 动机性访谈(MI):这种心理咨询技术旨在增强患者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动力。例如,针对有吸烟、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激发他们进行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 放松训练与冥想:通过缓解肌肉紧张和调节呼吸,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降低心率和血压。此外,正念冥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药物治疗

  • 抗抑郁药物:对于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这些药物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情绪状态,还可能间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然而,药物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与心血管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 抗焦虑药物:对于焦虑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短期使用抗焦虑药物有助于缓解急性焦虑发作,稳定心率和血压。但长期用药需谨慎,因可能存在成瘾性和其他副作用,应在医生的密切监控下使用。

生活方式干预

  • 运动疗法: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不仅能改善心血管功能,还能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
  • 睡眠管理: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心血管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
04

双心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双心门诊为例,该门诊由心血管内科、心理科和药学部的专家组成“医生天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门诊主要针对两类人群:

  • 焦虑症患者:这类患者经常出现心脏不适,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尽管心脏相关检查未发现有异常,但是却经常会因为上述不适而怀疑自己患上了心脏病,再加上经常看到网络上各种猝死的新闻,患者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变得恐惧和忧虑不安。
  • 心脏病术后患者: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尽管手术治疗很成功,但是在经历了急救、手术、目睹病友死亡等刺激后,再加上对疾病预后处理方式的一知半解,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双心门诊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改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这种“身心同治”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体现了现代医学从“治病”到“治人”的理念转变。

双心医学的发展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身心关系的重新认识。它告诉我们,心脏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同时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双心医学必将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