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福清光饼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福清光饼
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一道源自福建福清的传统小吃——光饼,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再次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这道看似简单的面食,不仅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更凝聚着福清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光饼的前世今生
光饼,又名继光饼,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据《福州府志》记载,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奉命入闽平定倭寇。当时,由于连日阴雨,军中无法正常开伙。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戚继光命令士兵烤制一种便于携带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身上,作为行军干粮。这种小饼后来流传至民间,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的功绩,将其命名为“光饼”。
独特的制作工艺
正宗的福清光饼,从选料到成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制作光饼的师傅们严格遵循祖传的面水比例,选用优质面粉为主料,适量加入食盐和碱,再撒上芝麻。最特别的是中间开孔的设计,这不仅便于烤制时热量均匀分布,也暗含着对戚继光的纪念。
烤制光饼的工具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大火,将缸壁烧至发白,待缸底只剩余烬时,两位师傅配合,将做好的饼胚迅速贴在缸壁上。整个过程要求极高的熟练度和默契,稍有迟缓,手臂就会被烤出泡来。通常十分钟左右,几百块光饼便全部贴完。接下来只待用炭火慢慢烘烤,直至金黄酥脆。
福清人的光饼情结
在福清,光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与福清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婴儿百日到夏至节,从清明祭祖到日常餐桌,处处可见光饼的身影。
福清人常说:“光饼,光饼,福清光饼……”这简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福清人对光饼的深厚感情。在福清,光饼的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原味食用,也可以夹上各种馅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肉搁饼”,即在切开的光饼中夹入用五香粉、八角香、味精、盐巴等加工的五花肉或三层肉,再配上蒜头酱、辣椒等配料,滋味无穷。
光饼的价格亲民,一个不过三元左右,是福清人早餐、午餐、晚餐都离不开的美食。在福清的早餐店里,光饼常常与“嗲饼”、“窝伟”、“春滚”等搭配出售,形成独特的“CP组合”。这些组合不仅丰富了光饼的口感,也体现了福清人对美食的创新精神。
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光饼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现代的福清光饼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酥脆口感,还发展出了多种口味和吃法。例如,紫菜光饼、肉松光饼等新品种,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同时,光饼也从街头小吃走进了高档餐厅,成为展现福清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福清光饼,这枚小小的面饼,承载着福清人的乡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福清饮食文化的代表,更是福清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正如一位福清游子所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吃到一口熟悉的光饼,就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