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十二生肖应纳入非遗保护项目
专家呼吁:十二生肖应纳入非遗保护项目
近日,文化部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其中备受关注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均入选。然而,十二生肖这一深入民心的文化符号却未被列入,引发热议。专家认为,十二生肖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应考虑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十二生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小平介绍,古书中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物势》篇明确写着:“寅,木也,其兽,虎也。戌,土也,其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尽管这段文字缺少了龙的表述,但在同一本书的《言毒篇》中,王充又提到,“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的表述就与现代流传版本相同。
在敦煌艺术宝库中,十二生肖图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特质。例如,莫高窟第92窟壁画中的一幅“寅虎图”,描绘了一只通身呈咖色条纹、颈部至尾部呈雪白毛色的卧虎,充溢着温驯讨巧的神色;榆林窟第10窟壁画中的一幅“辰龙图”,画面底色为湖蓝色,一条通身银色、布满鳞甲的海龙正在欣赏自己举起的左前肢,展现出高贵尊荣之态。
十二生肖的形成与古代中国的动物崇拜密切相关。民俗专家、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认为,古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会崇拜那些生命力更强的动物,比如蛇因其既能陆地行走又能下水游而被崇拜,兔子和老鼠则因繁衍能力强而被重视。
十二生肖的当代价值
十二生肖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计时工具,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和现代设计中。从传统的绘画艺术到现代的平面设计,从节日装饰到品牌标志,十二生肖元素随处可见。例如,在乌镇景区,蓝印花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拳船、高杆船等非遗项目中都能看到十二生肖的身影。2025年蛇年春节,乌镇将举办“巳巳如意乌镇年”活动,昭明书院将开设非遗市集,邀请众多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杂耍、草帽、水流星、空竹、变脸等传统技艺。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十二生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地。这些国家在吸收十二生肖文化时,会根据自身文化特色进行调整,比如越南用“猫”代替中国的“兔”,哈萨克斯坦则将“虎”替换成“雪豹”。
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与挑战
尽管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一方面,人们对十二生肖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层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符号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社会功能。
专家建议将十二生肖纳入非遗保护项目,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通过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创新传承方式,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安徽省2025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课题已将春节相关习俗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面向全省非遗工作者及高校和社会团体征集研究课题。这表明,十二生肖等传统文化符号的保护工作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十二生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时间的计量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将其纳入非遗保护项目,不仅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