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毛泽东与朱德的革命之路
井冈山:毛泽东与朱德的革命之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与朱德共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方向。
井冈山会师:革命力量的汇聚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军会合后,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次会师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洋界保卫战:革命精神的彰显
1928年8月,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在毛泽东离开井冈山期间,留守的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击退了敌军4个团的围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场景,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大敌当前毫无畏惧的凛然气概。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
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深入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张将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当地的白色政权,建立红色政权。这一战略后来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十八年后的重逢:革命精神的传承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阔别38年后重返井冈山。他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了解井冈山地区的发展变化。在井冈山考察期间,毛泽东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表达了对革命岁月的深情回忆和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自豪。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今天,当我们站在井冈山的黄洋界上,俯瞰群山,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豪迈气概。井冈山不仅是一座自然的山,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