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大揭秘:三大主流技术对比与发展趋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大揭秘:三大主流技术对比与发展趋势

引用
CSDN
8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531919/article/details/139989208
2.
https://blog.csdn.net/sinat_19383265/article/details/139432897
3.
https://www.i-newcar.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2258
4.
https://www.auto-testing.net/news/show-121732.html
5.
https://motor.eetrend.com/content/2024/100580051.html
6.
https://www.jtcopper.com/hghy/25617
7.
https://m.huaon.com/channel/trend/1002342.html
8.
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12/3I70412289C106.shtml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电机作为其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效率、续航里程和驾驶体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电机主要有三种: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每种电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01

三大主流电机对比

交流异步电机

交流异步电机以其低成本和简单结构著称,常用于欧美系品牌如特斯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子绕组输入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进而驱动转子旋转。控制器采用脉宽调制(PWM)技术,通过变频器实现调速,并通过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实现快速响应。尽管交流异步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强,但其能耗较高,转子容易发热,且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功率因数低,需要较大的变频器,造价较高,调速性较差。

永磁同步电机

永磁同步电机以其高效率、大转矩和功率密度、小尺寸和轻重量而受到青睐,常用于日系品牌如丰田和本田,以及特斯拉Model 3。这种电机没有励磁损耗和散热问题,结构简单,体积小。但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较为复杂,且由于需要使用稀土材料,成本较高。

开关磁阻电机

开关磁阻电机以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和起动制动性能好而受到关注。它的定子和转子铁芯由硅钢片叠压而成,利用磁阻最小原理驱动转子。尽管开关磁阻电机运行效率高,但其噪声大,转矩脉动严重,非线性问题显著,因此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从性能指标来看,永磁同步电机在效率和功率密度方面表现最佳,但成本也最高;交流异步电机则在价格和耐用性方面具有优势;开关磁阻电机在容错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02

技术创新推动电机性能提升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功率密度、能量利用效率的更高要求,电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

扁线电机技术

扁线电机将传统圆柱形漆包铜线替换为加工成发卡状的漆包铜扁线,提高了槽满率,从而提升了电机的功率密度和效率。相比传统圆线电机,扁线电机裸铜槽满率可提升20%-30%,总铜耗下降21%,效率提高约1%。

油冷技术

油冷技术通过在密封的电机内部注入冷却油,直接接触发热部件,实现高效冷却。相比传统的水冷散热系统,油冷技术的散热效率更高,且油介质具有绝缘性好、介电常数高、凝固点低和沸点高等优势。比亚迪DMI的驱动电机采用直喷式转子油冷技术,可提升电机功率密度32%。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零部件集成,共享壳体线束等零件,实现集成、降本、轻量。扁线电机的扁铜线之间间隙较大,冷却油易于渗透,促进了直接油冷技术的应用。同时,冷却油拥有良好的绝缘性,可在多场景下复用,加速了整车热管理系统集成化的进程,推动了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总成的落地普及。

03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永磁同步电机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电机技术将朝着更高功率密度、更宽调速范围、更大起动转矩和更强散热能力的方向发展。扁线电机、油冷技术和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等创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效率。

然而,电机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永磁同步电机所需的稀土材料供应紧张,成本较高;油冷技术需要解决密封性和可靠性问题;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度提高也带来了散热和电磁兼容等新挑战。

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各种创新技术的涌现为提升整车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