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一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名山
北固山:一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名山
北固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与金山、焦山并称“镇江三山”。北固山因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而闻名,山上甘露寺更是因《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故事而声名远扬。北固山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内涵。
北固山的历史背景
北固山最早见于记载是在东晋咸康年间,当时担任徐州刺史的蔡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军用仓库作为战备之用。北固楼历史悠久,是长江下游沿江建成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
景点介绍
东吴古道
上山的这条石板坡道,称为“东吴古道”。行走其上,似乎有些怀古的感觉。岁月沧桑,浮想联翩,仿佛与孙权、梁武帝走在同一条道上。
甘露寺
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元年(256年),故寺名“甘露”。那时的甘露寺是在山下。唐敬宗宝历年间,浙西观察使李德裕驻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他个人捐资,在北固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建成之后,北固山喜降甘露,所以命名为甘露寺。后来,寺庙渐告荒芜。唐僖宗乾符年间,镇海节度使裴璩又在山下重建了甘露寺。
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山下的甘露寺又告坍塌。宋真宗祥符年间,(1010)僧人祖宣通过郡守上报朝廷,希望在北固山上重建甘露寺。真宗皇帝准奏,下诏由转运史陈尧负责重建工程,并赐良田四千亩作为寺庙的供给。
以后历代,甘露寺屡有兴废。现在的甘露寺是光绪年间,镇江观察黄祖络等筹款重建的。
多景楼
多景楼始建于唐代,楼名“多景”出自唐代宰相李德裕的词作“临江亭”中的诗句:“多景悬窗牖”。多景楼,又名北固楼,因为刘备招亲的故事,又名“相婿楼”、“梳妆楼”。三国演义中,孙尚香在洞房楼上遍陈刀枪,吓得刘备胆战心惊,不敢进入洞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大门上横匾是米芾手书的“天下第一江山”,两边的楹联为:“峻壁冠崇楼,万里江山纵目犹如观米画;雄图开绝顶,千秋风月骋怀每欲咏辛词。”
多景楼为两层建筑,有回廊相通,这里是观赏长江景色的绝佳处。历代诗人来此观景,留下来许多传世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的《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还有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北固楼
北固楼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当时担任徐州刺史的蔡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军用仓库作为战备之用。北固楼历史悠久,是长江下游沿江建成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
因为此楼北临长江,形势险要,梁武帝登楼后赞曰:“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于是下令改楼名曰"北固楼"。
唐代大和八年到开成二年这几年期间,历任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史和淮南节度使的李德裕曾经重建了北固楼。当时被称为“北固新楼”。
北固楼在历代屡有重建。现在所见,是2012年4月完成重建的。重修后的北固楼高约六丈,外观为二层楼,而内部实为三层建筑。这是北固楼的大门。门匾题曰“东南胜景”,两边的楹联为:“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
祭江亭
祭江亭是一座方形石柱亭。匾额上的“祭江亭”为茗山法师所书。南侧石柱上有槛联:“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联上联出自李白诗“听蜀僧濬弹琴”,下联出自杜甫诗“望岳”。妙句天成,令人叹服!
其他石柱也有楹联:“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江海拥三山,览全吴胜;乾坤擎一柱,障百川东。”
阿倍仲麻吕诗碑
唐开元五年(717年)阿倍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大唐,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留学生活。阿倍仲麻吕用中文名字——晁衡在长安太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秘书监兼卫尉卿、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等职。晁衡有很高的文学水平,玄宗对他非常器重,他与诗人王维、李白等人的交谊也很深。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日本。途中船泊北固山下,当夜明月当空,晁衡思绪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首“望月望乡”成为诗人晁衡的绝唱!李白曾为此写了“哭晁卿衡”以表达对友人的悼念情: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铁塔
这座铁塔的前身,是唐代名相李德裕在任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史时,为了替唐穆宗祈求冥福而建造的石塔。这座石塔,是甘露寺的组成部分。塔下埋藏有佛祖的舍利子以及李德裕捐赠的众多器物。
后来,石塔倒塌。北宋元丰元年(1078)时,当地人焦巽捐资在原址建了一座铁塔,将这批唐代的珍贵遗物加上宋代的一些器物再次埋入塔下。
明万历十年(1582)海啸,铁塔倾倒,重修时改为七级。清同治七年(1868)和光绪十二年(1886)先后两次遭遇狂风疾雷。残存铁塔仅剩四层,其中塔座及1,2两层是宋代原物,3,4两层是明代补上的。
铁塔平面呈八角形,四层总高为8米。塔座上铸有云水纹、莲瓣和二龙戏珠等图案,塔身八面开有四门,每面铸有佛像及飞天。第四层塔身上有铭文,其中的“奉政大夫”、“承直郎”和“文林郎”等官衔都是明代的称谓。
1960年在整修铁塔时,从塔基下出土了2576件文物,包括金棺、银椁、舍利子等,其中李德裕所撰的“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证实了此塔的建造历史。
鲁肃墓
鲁肃墓位于北固山脚下,一般认为,北固山的鲁肃墓是后人所立的衣冠冢。鲁肃为东吴大将,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而鲁肃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似乎还更胜周瑜一筹。所以,周瑜在临终前,告诉孙权:“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太史慈墓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人,东吴名将,助孙策荡平江东。孙策与太史慈的一场恶战,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一回中,有精彩的描写。建安十一年(206)赤壁之战前病死,临死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死乎!”孙权感其忠烈,将其厚葬于北固山。
凤凰池
凤凰池中有亭,名曰“凤凰亭”。凤凰池中有一块有裂缝一分为二的奇石,名曰“试剑石”。传说是刘备招亲时,在此试剑,将巨石劈开。类似的试剑石在许多景区都有。事实上,这是地质上的风化现象,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