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国色天香:洛阳牡丹的文化之旅
冬日里的国色天香:洛阳牡丹的文化之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唐代诗人徐凝的这首诗作,道出牡丹绽放时的倾城盛景。
虽然现在正值冬日,但不妨让我们穿越时空,提前感受洛阳牡丹的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百花之王”。每年4月举办的洛阳牡丹文化节,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天时地利:洛阳牡丹的自然之缘
洛阳地处“天地之中、九州腹地”,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0余位帝王在此定鼎。这里,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高峻雄伟的山脉伸出臂弯,将洛阳盆地护佑其中。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纵贯交织,冲积形成肥沃的土壤。
正因如此,洛阳一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十分适宜种植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的牡丹。据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清道介绍,早在21世纪初,河南省的地质工作者就曾对洛阳地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壤、水样进行过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发现,洛阳当地土壤中,钙、镁、铁、锰、铜、锌、硼、钼、钒、钴、铬、镍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牡丹生长所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能有效地促进其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造就了洛阳得天独厚的花木生长环境。
千年传承:洛阳牡丹的人文之美
牡丹作为原产于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与其他众多观赏类花卉一样,洛阳牡丹原生于野外,后经历代园艺师巧植善种,才得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珍奇品种也不断增多。
“洛阳牡丹究竟从何时开始由野外生长转为人工培植,目前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有关于牡丹药用价值的记载。”李清道说。到了距今1400余年的隋朝时期,洛阳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其人工栽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所著的《海山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彼时,已经有“飞来红”“一拂黄”“颤风娇”等众多牡丹品种,批量入驻隋朝皇家园林。
到了繁盛的大唐,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不仅契合皇家的审美趣味,也备受民间士民喜爱,种植规模更大、技艺更为成熟,由此催生了专门培育牡丹的职业工种——“花师”。据讲述唐代轶闻奇事的《龙城录》一书记载,洛阳人宋单父,是个种牡丹的高手,“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唐玄宗听闻此事后,便将宋单父召至骊山。在宋单父的妙手之下,上万株形态花色各不相同的牡丹在骊山绽放。唐玄宗大喜,“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到了宋代,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提高,牡丹品种日益增多,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出现了诸多牡丹谱录和一批实操“工具书”。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被相关学者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牡丹品种及栽培管理的专著。
“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白敛末一斤和之。”“浇花亦自有时,或用日未出,或日西时。”“棘气暖可以辟霜,不损花芽,他大树亦然,此养花之法也。”……由此不难看出,北宋时,人们对栽培牡丹的要求已经颇为严格,从选地到技法,都十分讲究。
也正是在《洛阳牡丹记》中,欧阳修发出“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感叹。“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自此流传开来。
艺术瑰宝:洛阳牡丹的文化价值
作为“百花之王”,牡丹素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最好注脚,在我国文化史上可谓“顶流”IP,引发无数文人骚客讴歌寄情。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吟咏牡丹的诗词,就有二百余首:李白笔下,她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维眼中,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开之时,白居易呼朋唤友,“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错彩镂金,极尽铺张。
约1600年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有感于曹植《洛神赋》,神思驰骋,创作出传世之作《洛神赋图》,洛水之畔,几株牡丹似在迎着微风轻轻摇曳,神气飘然。这是目前可查的我国历史上将牡丹“入画”的开端。
科技创新:洛阳牡丹的现代发展
在国家牡丹园工作人员的科技攻关和共同努力下,曾经“花开花落二十日”的洛阳牡丹,早已实现“花开花落随人意”。放眼望去,阵阵暖风吹来,满园繁花似锦。
结语:期待花开
虽然现在是冬日,但洛阳牡丹的故事从未停止。让我们期待明年春天,当牡丹文化节再次到来时,能够亲身感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