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防风热感冒,中医妙招来帮忙!
秋冬防风热感冒,中医妙招来帮忙!
秋冬季节,风热感冒高发,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预防和治疗感冒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将从中医预防方法、辨证施治方案以及日常养生保健三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运用中医智慧应对秋冬季节的风热感冒。
中医预防方法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感冒症状。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
刮擦迎香穴:位于面部鼻唇沟中,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处。感冒时可以每天早晚用双手拇指背侧沿着鼻翼旁的迎香穴上下刮擦100-200次,使局部发热,然后用双手食指点按迎香穴3-5分钟。此穴能散风清热,宣通鼻窍,临床有“鼻炎第一穴”之称。
挤按风池穴:在颈后部,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凹陷中,后发际上1寸(大拇指第一指节横纹的宽度)。简便取穴方法:双手放在枕骨两侧,大拇指自然下滑,在后枕部触及的两个窝窝即是。操作时可取坐位,用双手食指或大拇指在风池穴处做向内向上的挤按,力度以产生明显酸胀感且能耐受为度。操作5分钟左右,并可用手捏揉一下颈部两侧斜方肌。风池为全身祛风要穴,取之能祛风通络,解表散寒。
提拿肩井穴:在肩部最高处,当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端连线的中点上。即低头时,颈后有一处凸起最高处骨头,肩井穴就在这块骨头与肩膀末端连线的中点处。操作时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对用力,将肩井处肌肉提而捏之,这样反复多次。可解表散寒,缓解全身肌肉酸痛。
顶按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即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此操作可在热水泡脚后进行,食指弯曲后用指关节顶按对侧涌泉穴,会产生酸胀痛感,力度以能耐受为度。双足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此穴能补肾固本,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且能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
另外针对感冒的不同症状,我们还可以加用不同的穴位。如出现发热,可按揉合谷穴、外关穴以清泄邪热、助阳解表;出现咽痛可掐按少商穴、鱼际穴以清肺利咽,泄热解毒。刀片嗓可用少商穴、商阳穴点刺放血;如出现咳嗽可揉按天突穴、列缺穴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中医茶饮
中医茶饮是预防感冒的常用方法,以下几种茶饮在感冒初期效果显著:
葱白姜糖汤:取生姜5片、带根须的葱白2段、红糖适量加水熬煮,煮沸3-5分钟即可出锅,煮好后要趁热饮用,喝完后建议盖被捂汗,以微微汗出为宜。生姜解表散寒,温胃止呕;葱白宣通鼻窍,感冒初起喝此汤有助于排出体内风寒。
乌梅雪梨汤:准备雪梨一个洗净切小块,乌梅5粒用水冲洗,冰糖适量,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转成小火慢炖40分钟即可。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滋阴降火;雪梨清热生津、润肺止咳,可改善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咳嗽等症。
紫苏生姜汤:将生姜、紫苏叶洗净后切成细丝,放入杯子后用沸水冲泡,加盖捂十余分钟即成,可加红糖调味。此汤解表散寒、温胃止呕,适用于头晕、畏寒、恶心、呕吐、胃痛等症引起的胃肠型感冒。
五虎汤:五虎汤是全国名老中医李可根据经典中医圆运动——气周流理论创制,并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临床反复疗效验证后对风寒感冒疗效卓著的一个经验方。取新鲜生姜45g(连皮切成片)、大枣45g(掰开,不用去核)、核桃6个(个小的用10-12个)连壳拍碎、黑豆30g(黑皮黄心)放入罐中,加水约1000ml,煎煮45-60分钟,在最后15分钟时加入东北大葱1-2根(只保留葱白部分,切成寸段),可加适量红糖调味。煮好后放保温杯中分多次频服。五虎汤蕴含了阴阳五行的规律,可祛风散寒,扶正固本。
养生保健
除了穴位按摩和茶饮,日常养生保健也是预防感冒的重要环节:
早睡早起: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应从夏季的“早睡晚起”调整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帮助养阴;早起能使肺气舒展,防止收敛过度,肺脏功能强劲对于抵御外界病邪有益。
晴天外出:中医讲“悲忧伤肺”,秋季情绪低落容易引起肺部疾患,要注意保持内心宁静,可以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或在天气晴朗时外出游玩,感受独属于秋季的愉悦感,一扫心中阴霾。
拍打大椎穴:颈部是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所在部位,大椎穴隶属督脉,是阳经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统率和督促阳经脉气的作用。按摩、拍打此穴可以振奋阳气、抵御外邪,预防风寒湿邪进入体内,防治感冒及咳嗽。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肺主收敛肃降,食用一些酸味食物能起到收敛、滋润的作用,帮助肺脏收敛,维持身体阴阳平衡,如山楂、乌梅、柠檬、金桔等。相对而言,辛主发散,食用过多辛味食物会影响肺的收敛功能,注意避免。
运动保健: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风热感冒的中医辨证施治
风热感冒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渴喜冷饮等症状。中医治疗风热感冒主要采用辛凉解表、宣肺泄热的治疗方法。
辨证要点
- 发热重、恶寒轻:患者体温升高明显,但怕冷的感觉较轻。
- 咽喉红肿疼痛: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 鼻塞流浊涕:鼻塞,打喷嚏,流浊涕。
- 舌象特征:舌苔薄微黄,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边尖红。
- 其他症状:便秘、汗出不畅、身热、口干欲饮或渴喜冷饮、心烦、周身酸痛。
治疗方法
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竹叶、甘草组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常用方剂。
桑菊饮: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组成,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症状较轻的患者。
百蕊颗粒:主要成分为百蕊草,功效为清热消炎,止咳化痰,常用于风热感冒咳嗽或其他热邪所致肺系疾病如喉痹(西医名咽喉炎)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有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困难,肺痈(西医名肺炎)等,症状见气喘,痰多,咽痛等。
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适合轻症患者使用。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中医预防和治疗方法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热生痰。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对预防感冒也很重要。中医认为“七情内伤”会影响人体正气,使外邪有机可乘。因此,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预防感冒。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特别是颈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使用空调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
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适度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增强抵抗力。
通过上述中医预防方法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秋冬季节风热感冒的发病率。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合理用药,并注意休息和补充营养,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