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渐离到现代工匠:如何培养“不觉技痒”的专业精神
从高渐离到现代工匠:如何培养“不觉技痒”的专业精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的击筑高手高渐离之手。他为好友荆轲送行时所作的悲歌,不仅见证了那段充满勇气与悲壮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不觉技痒”。
不觉技痒:一个关于技艺与激情的故事
“不觉技痒”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声音·筑》。它讲述的是高渐离在荆轲刺秦失败后,为了躲避秦王的追捕,不得不改名换姓,隐姓埋名当佣工。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主人家宴客时有人击筑,高渐离听后技痒难耐,忍不住评论并最终表演,其高超技艺令众人赞叹不已。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有技艺之人遇到机会时,往往难以抑制内心展示技艺的冲动。
高渐离的技艺之路:从兴趣到专业的蜕变
高渐离之所以能做到“不觉技痒”,是因为他对击筑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状态的达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练。
从历史记载来看,高渐离的技艺培养经历了三个阶段:
兴趣启蒙阶段:每个人学习技艺的起点都是源于兴趣。高渐离最初接触击筑,想必也是被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所吸引。这个阶段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心的热爱和好奇。
专业训练阶段:有了兴趣之后,高渐离必然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他需要学习击筑的基本技巧,如手指的力度控制、节奏的把握等。这个阶段的学习是枯燥而艰苦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实践提升阶段:技艺的精进离不开实践。高渐离在燕国宫廷担任击筑手,有机会在各种场合表演,这不仅锻炼了他的技艺,也培养了他的舞台表现力。在实践中,他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现代语境下的技艺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修炼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需要像高渐离那样学习击筑,但培养专业技能的道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高技能工人需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理论性技能:在高技术企业中,突破生产工艺瓶颈的任务迫切需要工人具备良好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能力。例如,一位重型机械企业的工人通过对关键工艺回转体的技术突破,大幅缩短了起重机的加工时间。这背后离不开对建模、编程、机械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
复合性技能: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工人需要具备应对不同生产任务的能力。正如一位车灯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所说,“一个人会好几种工作,他就会变成排球中的自由人”。这种复合性技能要求工人能够自主改装设备,灵活应对各种生产需求。
手艺性技能:即便在高度自动化的今天,某些岗位仍然保留着对手艺的严格要求。比如焊工作业中的“仰焊”,这种需要焊工仰视焊接部位的姿势,不仅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而且容易出现焊瘤。这种绝活儿需要长期的训练来形成手脑高度配合的观察、反应和判断能力。
学习高渐离精神:在专业道路上追求卓越
高渐离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技艺追求者即使在逆境中也难以抑制表现自己的欲望。这种对技艺的热爱和追求,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培养这种“不觉技痒”的精神。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还是职业技能领域,只有真正热爱并投入其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正如一位资深工程师所说:“当我面对一个技术难题时,我会废寝忘食地钻研,直到找到解决方案。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当然,培养专业技能的道路并不轻松。它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几点:
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勇于实践的精神: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技能。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的机会。
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掌握基本技能后,要不断追求卓越,力求在细节上做到完美。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和专注,这是展现技艺的关键。
结语:让“不觉技痒”成为我们的追求
“不觉技痒”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技艺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自然会在遇到相关机会时产生展示的冲动。
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让我们以高渐离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追求卓越,让“不觉技痒”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常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