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园博园研学热:探访中国—东盟友谊馆
南宁园博园研学热:探访中国—东盟友谊馆
近日,南宁市仙葫学校700多名师生走进南宁园博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南宁,园博园内的中国-东盟友谊馆成为了此次研学的重要目的地。
一座展现友谊的园林建筑
中国-东盟友谊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崔恺院士亲自指导设计,建筑造型灵感来源于广西侗族的风雨桥,整体呈“手拉手”状,寓意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紧密联系。这座建筑面积约6700平方米的水上建筑群,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诠释着“手拉手、心连心”的美好愿景。
馆内展陈设计以“花之绽放”为主题,通过各国国花舞蹈的形式,将东盟十国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每个展厅对应一个东盟国家,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保证了各国展示的完整性,又方便各国从园林园艺的角度进行交流。
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成长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体验。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这种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研学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得到了提升。
开阔视野,培养国际视野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电影之夜到灯会,从体育会议到音乐盛典,双方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宁园博园的研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东盟国家的文化特色,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通过与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学生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国际视野。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
扎染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次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扎染作品。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在创作与实践中培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作品与成果。
南宁园博园的这次研学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它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成长,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他们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