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滇池治理 昆明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
科技赋能滇池治理 昆明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
2025年伊始,昆明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生态答卷: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稳定保持Ⅳ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减轻为中度富营养。这一转变背后,是昆明市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不懈努力,更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融合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滇池治理的智慧引擎
在滇池周边,一套AI智慧鸟类多元观测系统正在全天候监测着这里的生态变化。通过无人机、声纹图谱识别和高清摄像机,研究人员能够实时掌握鸟类的活动规律。截至目前,系统已经成功识别了骨顶鸡、赤嘴钳、鸭、绿头鸭等17种水鸟,为评估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这只是滇池治理科技化的一个缩影。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院在国家、省、市科技部门及滇池管理部门的支持下,针对滇池蓝藻水华、面源污染控制、城市黑臭河道、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其中,“环湖污染控制湿地构建与修复技术体系”、“高原湖泊治理河塘库湿地集成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成果,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还研发构建了“滇池蓝藻水华监控预警平台”,实现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预警。这一平台不仅能够及时预测蓝藻水华的发生,还能指导防控处置工作,为滇池水质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色发展: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春节期间,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正式对外开放,全长71.9公里的绿道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绿道沿途串联起8个湿地公园、2个历史文化名村和20多个美丽乡村,让游客在徒步或骑行中尽享滇池沿线的自然风光。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典范。今年上半年,度假区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消费168亿元,同比增长29.35%。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开发夜游经济、培育文旅商业综合体等举措,滇池度假区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更提升了服务品质,让“流量”真正变成了“留量”。
经济效益: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动力
在滇池治理中,科技创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滇池第一艘移动式混动除藻船为例,这艘由逸动科技打造的蓝藻治理船,通过先进的电动推进系统和智能化管理,不仅大幅降低了燃油消耗成本,还减少了维护工作量。相比传统油机,这种创新模式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为长期治理工作提供了经济基础。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高原明珠”
2023年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治理好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昆明市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滇池保护治理开发重大科技需求,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共同参与滇池保护与治理工作。
目前,围绕滇池保护治理,昆明已建成涵盖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团队40余人的稳定科研队伍,并探索建立了多个创新发展平台。这些举措将为滇池的持续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助力“高原明珠”重现昔日风采。
昆明市在滇池治理中探索出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这一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昆明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